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公文 > 余政发 > 2021
索引号: 002972698/2021-56724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文件编号: 余政发〔2021〕16号 生成日期: 2021-06-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政府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现将《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余姚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30日

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整合提升全省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聚力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开发区(园区)发展格局,为争当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和必要性

加强全市各级开发区(园区)现状梳理,全面掌握产业、空间、机构等各类信息,并对整合提升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打下坚实基础。

(一)开发区(园区)发展现状。

余姚市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35个,其中省级3个,即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和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其中浙江人才创业园已由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直属管理;县级园区1个,即城西工业园;乡镇级园区31个。全市35个开发区(园区)所辖面积83.4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64.64平方公里,3个省级、1个县级和1个镇级园区设管理机构,管理人员462人,2019年工业总产值约2400亿元。具体情况如下:

1.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基本情况

(1)设立情况。1992年7月创建,1993年1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政府常务会议〔1993〕23号会议纪要),是全省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

(2)发展水平。以新装备、新材料、小家电、塑料模具、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现有直属工业企业682家。2019年直属片区(托管除外)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9亿元,工业增加值37.15亿元,税收9.73亿元,拥有江丰电子等龙头企业。2010-2019年,在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十连冠”。

(3)空间范围。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当前实际空间控制范围总计16.93平方公里(直属),具体如下:

①科创中心0.78平方公里,东至月梅路—安山路—兵马司路,南至冶山路、西至城东路、北至北环东路。

②模具城2.1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4平方公里,东至东江,南至金山路,西至新建北路,北至集装箱路;二期0.7平方公里,东至东江,南至冶山,西至中山北路,北至金兴路以北规划道路。

③远东工业城3.41平方公里,东至城东路,南至城东路及梁周公路,西至南雷路及黄山,北至四明东路。

④南郊工业园5.61平方公里,东至南雷路,南至杭甬高速公路,西至石婆桥江,北至梁周公路及石婆桥东路(城肖线)。

⑤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5.11平方公里,东至余姚慈城行政边界, 南至杭甬客专线及萧甬铁路,西至二大路,北至甬余夫公路(319 省道)。

(4)管理体制。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余姚人才创业园管理中心为市政府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科(局)级,两机构实行人员统筹管理,工作统筹推进,党工委(党组)书记由中意宁波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兼任。

(5)各类编制及管理人员数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管理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两者实有管理人员共计121人,具体如下:①行政编制13名,实有13人;②事业编制25名,实有19人;③国企编制26名,实有23人;④委聘人员实有17人;⑤各类编外人员(含劳务派遣)实有49人。

2.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1)设立情况。2005年12月,根据国家发改委〔2005〕84号公告,姚北工业新区被核准为省级开发区,正式命名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

(2)发展水平。形成了家用电器、塑料模具、五金机械、纺织化纤、裘皮服饰等五大支柱产业,现有工业企业3600多家。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4.21亿元,税收7.47亿元,拥有伟立机器人等龙头企业。

(3)空间范围。核准面积4.97平方公里,位于朗霞街道,东至梁周线,南至孙塘堰自然村,西至中心河,北至纬三路。

(4)管理体制。园区管委会与朗霞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形成“政区合一”的开发模式,管委会承担开发建设任务、街道承担行政事务管理。

(5)各类编制及管理人员数量。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含朗霞街道办事处)实有管理人员316名:①行政编制39名,实有36人;②事业编制87名,实有80人;③委聘人员实有4人;④国企编制7名,实有5人;⑤各类编外人员(含劳务派遣)198名,实有191人。

3.城西工业园基本情况

(1)设立情况。2013年5月,根据市委重大事项酝酿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精神,设立余姚市城西开发建设指挥部(余编发〔2013〕20号)。

(2)发展水平。着力推进智能光电小镇打造和相关配套建设,智能光电小镇已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6.86亿元,已有企业5家,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工业增加值36.86亿元,税收3.6亿元,拥有舜宇光电等龙头企业,配套的余姚市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已建设完成并开门营业。

(3)空间范围。规划面积5.77平方公里,位于阳明街道,东至食禄桥江及岭下直江,南至61省道,西至南北大通道,北至杭甬客运专线及西江。其中余姚智能光电特色小镇位于城西工业园内,于2017年8月2日列入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录。小镇总规划面积3.04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至食禄桥江及岭下直江,南至规划丰立路,西至毛家闸内江、高地陈河及规划孝义堰路,北至舜达西路及西江。

(4)管理体制。余姚市城西开发建设指挥部为非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落户及日常管理工作。

(5)各类编制及管理人员数量。设总指挥(兼职)1名,副总指挥3名(其中兼职副总指挥2名,分别由阳明街道、马渚镇相关负责人兼任),下设综合科、投融资科、规划建设科三个科室。实有管理人员共计22人,其中行政编制实有6人,事业编制实有4人,国企编制12人。

4.镇村级园区基本情况

31个乡镇级园区中,兰江街道工业园1个园区有管理机构(均为非编人员),共有管理人员3人;其余30个园区均为镇(村)工业集聚区块,均未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由属地镇(街道)管理运行,产业以当地块状经济为主。

(二)整合提升必要性。

一是融入参与区域大战略的需要。园区作为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参与区域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推动园区整合提升,能够有效避免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形成产业的集群化优势,稳定和拓展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余姚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为更好地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省“四大”建设、前湾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提供动力支撑。

二是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当前,资源约束、环境负荷等问题日益加剧,建设用地愈发紧缺,而余姚园区土地的投资强度以及经济密度仍然较低,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集聚效益还未完全发挥。推进园区整合提升,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有效举措,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园区转型、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效益,是实现产业园区生态化、高效益的必然选择。

三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推进园区整合提升,是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途径。余姚较大一部分园区开发建设时间早,其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发展新需要,推进园区整合提升有利于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完善园区功能,也有利于打造“三大千亿、五大百亿”产业集群、整治“低散乱污”企业、美化城乡环境,为余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支撑。

二、总体要求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分类推进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全面扩大产业平台能级,发挥出大平台的龙头引领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聚力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按照“牌子就高、功能突出、基本连片、范围适当”的原则,东按城东路、G228国道轴线,西按余姚大道、梁周线轴线,整合相邻园区和潜力空间,优化形成“两轴引领、乡镇(街道)协同”的开发区(园区)格局和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开发区(园区)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2021年,将全市35个开发区(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其中将20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优化为2个开发区(园区);将3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优化至前湾新区;将11个园区进行转型提升;将1个园区进行淘汰撤销;管理机构由原来的5个撤并为2个、管理人员由原来的462人减少为323人以内,两者分别压缩60%和30%。整合后形成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工业园区两大开发区(园区),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力争保持在全省前10位次,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力争实现中上排位。

(三)分类推进路径。

第一类:整合优化园区

1.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

(1)空间范围及分片区情况。依托原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将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阳明科技园区、梁辉扶贫经济开发区东区、东郊工业园、邵竹工业园、永丰工业园、梨洲街道黄箭山工业区、梨洲街道明伟工业功能区、低塘产业园等园区进行整合,组成新的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后总面积83.85平方公里,打造“一城两园”空间发展格局(详见附件6)。

①高铁新城。规划面积36.19平方公里,东至余慈边界、山体,南至金型路、金山路,西至新建北路、梁周线,北至新洋线。其中可用面积33.63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3.88平方公里。

②梨洲智造园。规划面积37.62平方公里,东至丈亭镇西路,南至杭甬高速公路,西至城东路、江西北路,北至阳明东路、319省道。其中可用面积34.29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2.99平方公里。

③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规划面积10.04平方公里,东至余姚慈城边界, 南至杭甬客运专线,西至云唐路,北至319 省道及北侧沿山区域。其中可用面积8.79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0.33平方公里。

(2)管理体制。整合设立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撤销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管理中心。新的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重新核定,管理人员数量控制在153人以内。

(3)主导产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家电(光学仪器)。

2.浙江余姚工业园区

(1)空间范围及分片区情况。依托原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将城西工业园、阳明街道丰南工业园、阳明街道方桥工业园、阳明工业园西拓、兰江街道工业园、泗门镇新能源汽车工业园、黄家埠临山海涂工业园、马渚镇斗门菁江渡工业园、马渚镇工业园北区等园区进行整合,组成新的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整合后总面积79.7平方公里,打造“一城两园”的空间发展格局(详见附件6)。

①姚北新城。规划面积25.34平方公里,东至梁周线、中江,南至宏达路,西至马朗公路、余姚大道、泗马公路,北至329国道复线。其中可用面积24.12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2.9平方公里。

②阳明智创园。规划面积50.6平方公里,东至梁周线、玉立路,南至杭甬高速公路,西至余姚大道、泗马公路(规划),北至杭甬客运专线、北环西路。其中可用面积44.85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4.3平方公里。

③临湾产业园。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东至牟山连接线,南至大沽塘江、欣园路,西至余姚上虞边界,北至杭甬高速复线(规划)。其中可用面积3.41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0.2平方公里。

(2)管理体制。整合设立浙江余姚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撤销兰江街道工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和余姚市城西开发建设指挥部。新的浙江余姚工业园区管委会及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重新核定,管理人员数量缩减至170人以内。

(3)主导产业。智能光电、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配件。

3.整合优化至市级平台。泗门镇工业功能区、小曹娥工业功能区、小曹娥南工业园在前湾新区规划范围内,整合纳入前湾新区。

第二类:转型提升园区

将丈亭镇台商工业园区、丈亭镇工业园、三七市镇工业园、河姆渡工业园区、陆埠镇工业园区、大隐镇工业园、泗门镇工业园、临山工业功能区、黄家埠镇工业功能区、牟山镇工业功能区、梁弄镇工业园区等11个园区作为转型提升对象,以园区两次开发和有机更新为导向,转型提升为小微企业园、工业社区、特色小镇、双创园等。

第三类:淘汰撤销园区

朗霞街道天华村工业园,面积仅为0.17平方公里,周边为村庄和永久基本农田,且处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外,作为淘汰撤销类园区,下步要严格控制建设,推进逐步腾退。

三、任务举措

按照稳妥推进、快出成效的要求,创新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利用,全力推动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规范园区管理体制。围绕精简优化目标,推进各类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实质性整合,重新确定两个省级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及所属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配备、内设机构设置、行政事业编制数量,加快构建形成空间相对集中连片的“一个平台”、管理运行独立权威的“一个主体”、集中统筹协调高效的“一套班子”,确保管理机构对整合提升后开发区(园区)进行实质性管理。研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支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进一步深化岗位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合同制聘用人员实行市场化管理,实现绩效与薪酬挂钩。

(二)创新开发建设机制。在传统管委会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管委会+指挥部”“管委会+公司”等模式,系统化推进开发区(园区)高效建设。按照开发区(园区)“经济管理职能应有尽有、应给尽给,社会管理职能能少则少、能精则精”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管委会、属地政府、运营公司在开发区(园区)管理、社会事务、开发建设上的职能划分。原则上,开发区(园区)管委会承担统一规划、招商、建设等开发职能,属地政府重点承担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市政公用、政策处理等社会事务职能。完善投入和财政分成制度,研究建成后按乡镇(街道)成建制移交属地政府的机制。

(三)优化利用国土空间。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确定低效、零散用地分布及腾退、置换整合方向,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零力度,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深入推动“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将投资、亩均产出、税收、环境、能耗等指标纳入土地招拍挂出让条件,提高准入门槛,提升质量效益。加强“腾笼换鸟”工作,推动零散开发区(园区)二次改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立足园区功能和产业特色,围绕全市“三大千亿、五大百亿”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积极开展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行动,加快形成未来产业链竞争力。围绕两大省级(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全力引进落户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优质项目。积极开展“凤凰行动”计划、“350”企业全链式培育、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企业,全力提升园区竞争力,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五)不断强化综合治理。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理念,统筹谋划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推进道路、管网、通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有机更新,加快布局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打造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配套体系,营造优美舒适的良好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大园区综合环境整治,促进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积极创建循环园区、绿色园区,切实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六)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省“四大”、前湾新区建设,积极抢占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不断加强国际双向投资,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园区)对外开放水平。围绕两大省级平台智能光电、智能家电、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强科创中心、研发平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创新平台地引进培育,加快建设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高端科创配套设施,大力发展5G应用、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现开发区(园区)高新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对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的统筹领导,明确各相关单位工作职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有效加强开发区(园区)党的组织建设,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二)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财政、土地、环保、人才等方面专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开发区(园区)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开发区(园区)的差异化考核,研究建立支持政策与考核评估结果直接挂钩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发展平台集中。

(三)强化纪检监察监督。全面落实省纪委《关于加强开发区(园区)纪检监察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对开发区(园区)监督,尤其是领导班子地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监督全覆盖、无盲区。按照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实事求是、科学设置,职能分明、权责一致的原则,规范开发区(园区)纪检监察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备。

附件:

附件1余姚市开发区(园区)现状情况表.docx

附件2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四个一批”情况统计表.docx

附件3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后基本情况表.docx

附件4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主要指标.docx

附件5余姚市开发区(园区)现状基础图.docx

附件6余姚市整合提升后开发区(园区)空间布局图.docx

附件7余姚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部门任务分工.docx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