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这“五日岁驾”中,城乡必有一些乞丐,或两人合伙,或一人为之,挨门挨户的讴顺流,以此讨些钱米糕粽。当地风俗,此时是不能让乞丐空手而回的。至于布施多少,乞丐也不能论量,双方都要讨个吉利。所以五日顺流讴下来,其收入能占一年进项的大半,倒也着实可观。
所谓讴顺流,其形式大都是两人为之。一个肩背大口袋,一般为青布袋,又称“馊毛袋”,一个手提一只纸糊的金元宝,到人家屋门前把元宝摇来晃去,一接一唱地求乞。其吉辞为“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大元宝填库房,小元宝买田庄,零碎银子起楼房。今年造起前三厅,明年造起后三堂。当中造起桂花亭,桂花亭上讲句吉话:保佑这份人家年年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等等。甲唱句,乙必应一声“顺流!”直到这份人家打发他们若干年糕粽子或半碗一碗大米之后,才转到另一户人家去。
另有一种形式叫“杨扫”。丐者拿一把饰有小彩球的新扫帚,挨家逐户地在大门口边扫地的动作,边念祝辞:“杨扫到,起得早,走到老爷家门口来扫扫。嘟啦一扫帚,替老爷家扫进银子一畚斗。小的 一两头,大的五两头,乃(你们)份人家永生永世有。吃也勿用愁,穿也勿用愁,用也勿用愁,祝愿老爷家里今年要比旧年更富有。”杨扫系一人为之。 此外,还有跳黄牛、跳灶王、摇钱树等等形式,大同而小异。
这个习俗大约起源于“傩舞”,也称“驱傩”。宋人高似孙《纬略》引《论语》疏曰:“傩,逐疫鬼也。为阴阳之气不节,厉鬼随而作祸。故天子使方相氏黄金为四,熊皮为帽,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一年三度为之。”古人认为疾病是疫鬼带至人间的灾难,而疫鬼最惧怕的是一个名叫方相氏的神,所以须用一个或两个或者更多的人扮作方相氏,舞而歌之。清人褚人获在《坚瓠续集》卷二中也说:“后汉,季冬,先腊一日,大傩。”说明此俗在汉代已很流传。到了唐代,这种名为替施主驱疫逐鬼,实则系沿门乞讨的形式,另有一个新名称叫做“打夜胡”,或作“打夜狐”。杨彦龄《杨公笔录》说:“唐敬宗善击球,夜艾,自捕狐狸为乐,谓之打夜狐。故俗因谓岁暮驱傩为‘打夜狐’”。及至宋代,此俗更为普遍。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说:“入腊,街市即有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呼‘打夜胡’。”及至清代,傩便成了“跳灶王”。褚人获在他的《坚瓠集》中就说:“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日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由此可见,打夜狐、跳黄牛、跳灶王、讴顺流都本于傩,仅仅活动形式与日期有所变换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