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索引号: | 002972698/2024-80448 | 内容分类: | 规划解读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发布日期: | 2024-06-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责任处室: | 市政府办公室 |
关于余姚市“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编制解读 | |
一、规划编制过程 1.编制依据。《余姚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清单》(余发改办〔2020〕4号),其中包含1个发展规划、6个区域规划、25个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发文实施后,通过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审议后发文实施(2021年6月底前)。 2.基本思路。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取向,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因此,我们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考虑了“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方面因素,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3.编制过程。作为全市“十四五”时期25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我局高度重视。2020年6月,局党委决定成立规划起草组,由金浩明局长担任组长,周丽芳同志担任副组长,市农办秘书科、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政策法规与改革科等内设机构和熟悉规划起草工作的相关同志参加,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承担规划起草和编制工作。分几个阶段: 一是调查研究阶段。早在2020年年初,我们结合余姚“三农”资料,比对国内外一般经验、价值取向、发展趋势以及现有基础,7月份形成《余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差距与对策研究》一文,系统梳理出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指数和100项具体内容,为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二是建议征集阶段。2020年7月6日-24日,以市府办名义向36个市直重点部门发出通知,要求结合本部门本系统(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余姚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同时,以局党委名义要求各线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规划编制积累资料。 三是文本起草阶段。7-8月,我们边调研边起草、分工合作,9月底形成初稿(第一稿)、约3.8万字,及时向市领导作了汇报。根据市领导指示,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草案(第二稿) 四是意见征求阶段。11月24日-12月3日向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各乡镇(街道)征求《余姚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草案)》修改意见和建议,吸纳相关单位意见20余条,完善后形成规划第三稿。为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021年1月5日,我局组织召开“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座谈会,邀请10个乡镇(街道)领导、10位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代表以及20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代表参加,共梳理出十个方面、26条意见建议,并对6条没有采纳的意见建议当场作出了说明。经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第四稿。2月8日—3月9日(为期30天),通过余姚市农业信息网、政务公开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公开征求《余姚市“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第四稿)》意见建议,收到意见和建议3条。期间,2月20日-24日,再次向各市直部门、各乡镇(街道)征求了意见建议。 五是专家评审阶段。根据新征程新目标以及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结合余姚实际,对规划进行衔接,经修改完善后形成评审稿(第五稿)。4月6日-15日,我局发出邀请函,邀请宁波发展规划研究院总经济师张水清、宁波宁波万里学院副教授杨光、浙江汇创机构董事长/浙江现代农业促进会副会长郑雷、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政策法规与改革处处长虞明富以及发展规划和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岑丞等5位专家对《规划》进行通讯评审,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建议经过必要的修改完善后通过评审。之后,我们对专家们的14条意见建议,调整了个别章节,充实了部分内容,对文字表述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6月1日,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书面审议了《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上级部门以及市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二、主要内容 共十章、42节。 前言,说明规划编制意义及依据。 第一章:紧扣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主要是回顾总结“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基本成效、分析存在问题。 第一节:发展基础。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十三五”农业农村规划既定的主要发展指标(为2020年末数据),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三农”改革等方面。 第二节:形势与挑战。从国际、国内以及市内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专家建议对存在问题进行简要点出。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略) 第二节:基本原则(5条,略) 第三节: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亿元、力争达到9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力争达到6万元,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主要指标,由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化、人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等5个一级指标,45个预期性指标构成。 第四节:总体布局。参考宁波规划总体布局,打造“一圈两区四片十线百村千点”,即:一个城乡融合富美圈、两个共同富裕引领区、四个美丽乡村风貌片、十条“五美”精品线、百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千个创新创业示范点。 第三章:健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和经营体系现代化。 第一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跨界融合产业等4方面内容。 第二节,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以及农产品精深加等4方面内容。 第三节,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3方面内容。 第四节,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发展。主要包括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农业生产性服务、加强农技推广和创新等3方面内容。 第四章:全域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加快农村生态化生态现代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未来乡村为导向,深化人居环境品质治理,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加快实现从“整洁美”向“生态美”、从“局部美”向“全域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拓展和提升城镇功能。主要由优化乡村发展空间、提升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质量、培育小集镇式中心村、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二节,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品质。主要由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美丽河道、美丽田园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三节,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由深化“三项革命”、持续开展“六清六净”行动、加快乡村绿化、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四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要由改善乡村出行条件、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建设乡村商贸服务设施、筑牢农业农村安全保障体系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五章:推进公共服务提质创优,促进人的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实现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确保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由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二节,繁荣活跃农村文化。主要由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供给、丰富文体生活、激活乡愁记忆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三节,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主要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四节,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主要由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普惠农服务条件等3方面内容组成。 第五节,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主要由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待遇、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大力提升残疾人全面小康生活水平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六节,助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主要由强化动态管理、深化“一对一”结对帮扶、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六章:深化“四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共治促共享、以智治提效益,加快“四治”融合,创新乡村善治之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率先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强化红色党建引领。主要由筑牢战斗堡垒、加大“头雁”培育力度、打造“红色细胞”、深化“亮显工程”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二节,化村民自治实践。主要由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推进民主与法治融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3方面内容组成。 第三节,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主要由加强乡村依法治理、强化乡村法治宣传教育、规范涉农领域行政执法和监督等3方面内容组成。 第四节,加强村民道德教化。主要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道德品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弘扬时代新风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五节,深化平安乡村建设。主要由完善农村社会调解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智能化水平、社会力量参与、强化司法保障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七章:统筹四明山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坚持把四明山区域现代化发展放在全市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精准落实帮扶举措,以横坎头村为先行先试引领带动四明山区域乡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打造梁弄镇全国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镇、四明山区域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第一节,打造红色引领高地。主要由“四明红锋”引领、文明建设2方面内容组成。 第二节,厚植内生发展动能。主要由老区绿色产业振兴、强村富民2方面内容组成。 第三节,迭代美丽山村底色。主要由美丽家园提质、基础设施提标2方面内容组成。 第四节,倍增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救助等方面内容。 第五节,构建集成帮扶机制。主要由联镇带村、结对帮扶、财政转移支付、考核激励等方面内容组成。 第八章 推进乡村数字赋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以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持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 第一节,推进数字乡村基础建设。主要由提升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域、全面对接数字化应用平台等3方面内容构成。 第二节,推进农业数字赋能。主要由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推进农村流通消费领域线上线下集成发展、推进“肥药两制”改革等3方面内容构成。 第三节,深化农村发展数字转型。主要由乡村管理向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等2方面内容构成。 第九章:推进乡村集成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围绕“地、钱、人”改革,深入推进“两进两回”,加快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成改革,善于借鉴吸收,敢于攻坚克难,勇于集成原创,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积极破除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争创成为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县市。 第一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闲置宅基地激活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4方面内容组成。 第二节,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主要由农村普惠金融、农村用益物权抵质押贷款、农业保险担保机制等3方面内容组成。 第三节,引导各类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主要由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乡贤回乡村等3方面内容组成。 第四节,加快推进农村配套改革。主要由“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内容。 第十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考核激励、发展要素投入、舆论营造、“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 附件:1.“十四五”时期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2.“十四五”时期余姚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一览表 解读机关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咨询电话:0574-628309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