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 男婚女嫁,生男育女,组成家庭,属遵宗族传统。男子在生产劳动、经济生活中据支配地位,也即为家庭之中心(主人)、子女从父姓、夫权统全家。女子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终身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传统的封建宗族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民国)以后虽有淡化,但未彻底清除。 家庭组成素来以夫妻为主体,上应赡养父母,下以抚养子女为天职,女儿成年出嫁,儿子结婚成家,即另立门户,各自为业。兄弟之间分家,由娘舅主持,父母作主、兄弟协商、亲族长辈作证,共立合同分书各执一份,以示已分门立户。 解放后,此习尚存,同时,当地干部参与作证。 旧时年老无子者,由兄弟之子过继,如兄弟之子单个(独子)则称“兼祧”,即为二户传接后裔。如领子称“领养儿子”,常被族人歧视。过继儿子、领养儿子,都有继承财产权利和赡养继父母的义务。建国后,国家法律规定,受法律保护。 二、婚姻形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聘金,送彩礼,子女几乎当作商品,婚姻类似买卖。如若青年男女情投意合,也必取决于父母,不履行宗族手续成婚,论为“大逆不道”。在旧社会婚姻上还有几种特殊现象。 【童养媳】 俗称“养媳妇”。因为女方穷,把未成年女儿送到男方做童养媳,待成年后结婚。童养媳在婆家被人看不起,多受虐待之苦。 【再嫁】 也称寡妇改嫁或嫁人。寡妇再婚。为封建宗法所不容。民国时期,仍被社会鄙视,称为“二婚头”。再嫁时,要隐蔽进行,需在夜里至庵堂门口或在凉亭里改装动身,不准坐花轿,只准坐青净轿,不准携带前夫任何物品,自己的嫁妆也要原夫家“踏船头”即拦阻,并向女方索取“肉身钱”,前夫的公婆再用一桶冷水泼出去,以示断绝关系。再婚妇女所带前夫子女,受人欺凌,被辱呼“拖油瓶”。 【入赘】 俗称进舍婚。这种“上门女婿”地位低下,可谓“低头三扁担,上门做羹饭”。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受岳父、母支配。所生子女,从属女方姓氏,为女方接香火,传后代。宗祠修谱时,不能以亲丁红线入册,而只准用蓝相连。 【进舍夫】 又称“拜进”。妇女丧失之后,招男子进家为夫,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负有抚养前夫父母生活及子女长大成人之义务。地位却比入赘女婿还低,贬称“孵底佬”,男方多因家境贫困才忍辱入女家当“进舍夫”。 【纳妾】俗称“讨小老婆”。男子有了妻子后,又娶女人则称为“纳妾”,也称“偏房”、“偏室”,以区分正室。为妾者地位低贱,所生子女,入宗祠遭鄙视,正视之子女称父之姜为庶母,妾所生之子为庶子。妻亡再娶,讨“后老婆”称女方为“垫房”,前妻之子女,对父之后妻称晚娘,对待不同于亲娘。 【租妻 典妻】 因妻不育或者无子,为求嗣裔,又无条件纳妾,以出钱向穷人家租妻或典妻,年限三至五年不等。甚至也有十年者。租、典妻时,须订立租、典妻文契;在租、典妻期内,被租、典之妇,不得回原夫家;租、典妻期内所生子女,为租典主之后裔。 【冲喜】 定婚后,没有成亲,男方病笃,女方践约,提前拜堂成亲,称作冲喜,以为能冲祛病魔,男方病故,女方即成寡妇,守寡一生为“贞节”,而实断送终身。 【抢亲】 双方生活贫困,娶不起亲,下不起聘礼,也置不起嫁妆的,以抢亲的办法来解决结婚。 【典妻、租妻、卖妻】 困难家庭把妻子典给别人,凭中人立约,出典期限和报酬金额,受典人多属富户,因发妻不育或生女儿,让典妻为其育子传代,典期满后回家。也有租妻,为临时一个时期,期满归还。也有将妻子卖绝,一般大多为贫困潦倒家庭或赌徒。今宁波甬剧有《典妻》新剧演出,获2003年中国第八届戏剧节优秀奖。 【换亲】因家庭经济困难,将双方儿子、女儿对换成亲,谓之“换亲”,也有几家联合的,称“转换亲”。此俗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乡村一度出现。 195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彻底废除旧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平等相处,依法结婚,也可以依法离婚、改嫁、再婚、入赘、作进舍夫。子女随俗称以父姓,也可以从属母姓。 三、贺生 贺生。俗称催贺生,旧时,生孩子,尤其第一胎,出生前,娘家要送催生担和一个包袱,内包小孩的穿戴衣裤、鞋帽尿布等用品,担内装有产妇的营养品,如挂面,黄糖、鸡、蛋、火腿等及(染)红蛋,花生、米粽之类向邻居及亲戚分送的食物,后由亲朋给产妇送礼,称“送生姆”。 出生整一个月为满月,满月时要办满月酒,因满月时要给小孩剃头,满月酒俗称“剃头酒”,办满月酒较为隆重,所有亲朋好友都来庆贺,送来贺礼。岳父家要送“满月担”,担内有孩童穿的、玩具等,还有一只老母鸡。剃头前,先给小孩搪好“乌鼻头”,由长辈抱着小孩,撑着伞走过一座轿,叫“走头轿”,然后返回家,抱着小孩端坐太师椅上,中堂置放一张八仙桌,点着大红烛,放一碗清水,一支毛笔,一盘铜板,由堕民老嫚给小孩剃头。祝寿 四、祝寿。 一般“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的俗规,可见做生日祝寿,一般在五十岁以后,称做大寿,亲朋好友前来送礼,有长寿面、寿桃、馒头、蛋糕、寿烛及孝敬寿星用的食品礼物等。上午先祭南极老寿星,案桌上多摆上寿面、寿桃、馒头、蛋糕及食品礼物,点上金字“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字样的寿烛,祭毕放炮或百子炮,后祭祀祖先,然后请出寿公寿婆于寿堂上,接受儿孙们和亲友、来宾的贺拜。寿星要分送拜者每人一个红包。主人家设宴招待宾客,饮寿酒,吃长寿面等。俗称现尚存,所不同的是增有摄影留念之类,有的儿童、青少年兴起年年过生日、吃蛋糕,吹生日烛,互相庆贺,主人家宴请。对此,部分家长乐意,部分家长厌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