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部门文件
索引号: 002975389/2020-43888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类
文件编号: 四政〔2020〕29号 生成日期: 2020-07-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四明山镇人民政府
四明山镇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机关办线、行政村:

为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余姚,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9〕52号),宁波市委办公厅、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甬党办〔2019〕108号),余姚市委办公室、余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的实施意见》(余党办〔2020〕15号)要求,经镇党委、镇政府同意,现就我市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按照“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统筹兼顾、彰显特色、改革统领、久久为功”的原则,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的美丽城镇,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努力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镇的建设目标。

二、主要目标

以全镇为主要对象,以建成区为重点,兼顾辖区全域,统筹推进镇、村两级联动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到2021年,力争全面建成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特色型文旅美丽城镇,初步构建以四明山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宜居宜业、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初步建立镇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镇村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镇村关系,使美丽城镇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突破口。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设施提升行动,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

1.深化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改一拆”行动,持续整治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和乡容镇貌。全面开展“六清六净”专项行动,继续实施“车乱开、道乱占”、乱搭乱建整治工作长效机制。结合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达标村、美丽乡村合格村和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等创建任务开展全镇“洁化、绿化、美化、亮化”行动,进一步改善村容镇貌,积极打造一批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继续巩固建设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建设。

2.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推进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接驳,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加快推进四明山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建设,推广应用智能交通系统,优化镇村公交组织,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实施甘油线(船底湾-油竹坪)提升工程、平坑-莲花公路提升工程、梨洲-岩下山公路提升工程等,提升农村道路等级,构建外联内畅、便捷有序的交通体系。继续巩固“四好农村路”成果,打造浒溪线百里风光带。

3.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加强空间开发利用,统筹各类市政管线杆线敷设。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合理配建停车设施。全面提升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大力推进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强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建设。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生态治水能力。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提升农村厕所、旅游厕所。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保障行洪安全。

4.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坚持“多用数据、少用资源”理念,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社会与政务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的推进5G网络建设,提高4K/8K超高清承载能力,推广智慧广电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快形成镇村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推进平安四明山建设。

(二)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实现共享乐民生活美

1.提升住房建设水平。有序开展镇中村、镇郊村改造。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控制建成区新建单家独户的农民自建房。大力提升住房品质,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加强农房设计和建设管理,打造浙东民居。

2.完善商贸文体设施。优化商贸服务功能,建设商贸综合设施,培育发展新零售,打造商贸特色街,推进放心餐饮单位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引进品牌连锁超市。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打造民俗文化村。

3.优化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推进镇域医共体建设,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老年病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等服务为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和能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和能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建立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点网格,建立完善的农民健康档案,助力打造“健康四明山”。

4.促进教育优质发展。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构建镇村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大力发展镇村教育、老年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5.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和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康养服务。鼓励家政、护理等服务机构进村。

(三)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实现兴业富民产业美

1.整治提升“低散乱”。大力整治以“四无”为重点的“低散乱”企业(作坊),促进企业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引导工业企业(作坊)外迁。

2.培育新业态。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归创业。

(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实现魅力亲民人文美

1.彰显人文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保护好镇村格局、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保护古遗址,整饬老街区,修缮老建筑,利用一批传统村落,培育一批乡土工匠,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与传承。

2.推进有机更新。实施城镇有机更新行动,采用微改造、微更新方式,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注重整体风貌设计,建设一批建筑精品,塑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特色风貌。推出中国四明山之心•低八度氧气步道为主的慢行通道,串联整合各类开敞空间,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养老、托幼等现代生活服务业。引导建设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加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

3.强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广范围、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农家乐精品。注重镇景融合,积极打造景区镇,建设旅游风情小镇。开展“忘忧谷”村落民宿整村开发工程,加快四明山区域旅游开发,提升传统村落文旅融合水平。

(五)实施治理提升行动,实现善治为民治理美

1.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落实实施小城镇环境风貌长效管控标准,加强镇域统筹,建立镇村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机制,完善落实市政、园林、环卫等长效管理,确保城镇长治久美。

2.全面提升公民素养。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建立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开展理论宣讲进农家、核心价值观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移风易俗、邻里守望帮扶等五大行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文明村镇。

3.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村民说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推进智慧化综合治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深化基层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纵向)建设和“四个平台”、“一张网”建设。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基层站所建设,发挥乡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作为新时代城镇工作的总抓手,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四明山镇美丽城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职机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四明山镇美丽城镇创建工作,协调解决问题事项,有效确保工作落实;各相关单位、部门、行政村制定工作计划,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美丽城镇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清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推进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全覆盖,强化特色发展。对照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和评价办法,制定培训计划和分类指导方案。建立技术专家服务机制,完善驻镇规划师制度,探索首席设计师制度。

(三)加强资金保障。把美丽城镇建设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更多向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倾斜。依法创新金融服务,不断加大美丽城镇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城镇建设。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开展美丽城镇创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

政策解读链接:http://www.yy.gov.cn/art/2020/8/3/art_1229131850_58509646.html



四明山镇人民政府

2020年7月13日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