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病虫情报
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 2025- 08- 21 12: 41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

当前我市单季稻处于孕穗期,即将破口抽穗,正是二化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等水稻病虫的多发期,更是稻曲病、穗颈瘟等穗部病害预防的关键期,早插早发连晚即将封行,极易诱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为害。

一、发生情况

1、稻飞虱:灯下:8月以来累计诱虫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其中白背飞虱1146头(去年为1头);褐飞虱260头(去年为33头)。经前期防治,当前大部分田块虫量较低,8月18-19日田间调查,单季稻平均虫量1.22万头/亩(0-3),主要为白背飞虱、褐飞虱。须按照“治三、压四、控五”的策略,做好防控工作,防止褐飞虱局部爆发成灾。

2、二化螟:灯下:三七市点8月17日出现蛾峰,诱蛾35头;临山点8月16日出现蛾峰,诱蛾29头。性诱:阳明点8月12日、15日出现蛾峰,分别诱蛾75、55头/诱捕器;三七市点8月15日出现蛾峰,诱蛾12头/诱捕器。预计8月24日左右田间将出现三代二化螟卵孵高峰。当前单季稻田间虫量差异较大,个别失治田块残留虫量较高,虫龄乱,特别是混栽区杂交稻,危害较为严重,个别重发田块枯鞘丛率达50%。

3、穗期综合症:甬优、浙优系列杂交稻对稻曲病的抗病性不强,如穗期遇多雨雾天气,极易引起病害流行,必须抓住破口前这一关键时期切实做好稻曲病等穗期综合症的预防工作。

4、白叶枯病:受前期台风影响,牟山、马渚、兰江等地部分单季稻、连晚已经发病,且部分单季稻田块危害较重,初见时间明显早于去年,当前受高温影响病情暂时受到抑制,后期气温下降、雨水增多,极易引起白叶枯病暴发流行。老病区、感病品种、已发病田块需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5、稻瘟病: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一旦发生,可能颗粒无收,对水稻产量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大部分单季稻即将破口,正是预防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须做好预防工作。

二、防治意见:

防治策略:单季稻主治稻飞虱、二化螟,兼治稻纵卷叶螟,预防稻曲病等穗期综合症,感病品种预防穗颈瘟;早插早发连晚挑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老病区、感病品种、已发病田块及时预防白叶枯病。

防治对象:单季稻、早插早发连晚。

防治时间:8月23-25日。

防治药剂:

稻飞虱:①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8克/亩;②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毫升/亩;③50%吡蚜酮20克/亩。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性产生。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①10%阿维•甲虫肼100毫升/亩;②25%乙基多杀菌素12克/亩;③34%乙多•甲氧虫30毫升/亩。前期二化螟重发田块残留虫量高,虫龄乱,防治时应混配适量阿维菌素或喹硫磷以提高药效,药后及时检查防效并做好补治。

穗期综合症:

①48%肟菌•戊唑醇25毫升/亩;

②19%啶氧•丙环唑70毫升/亩;

③32.5%苯甲•嘧菌酯40毫升/亩;

④20%氟唑菌酰羟胺40毫升/亩;

⑤30%苯甲•丙环唑25毫升/亩。

上述药剂各任选一种,兑水50公斤以上,均匀喷雾。老病区、感病品种、已发病田块预防白叶枯病,药剂可用40%噻唑锌60毫升或20%噻菌铜悬浮剂100-130毫升或3%噻霉酮微乳剂60-100毫升/亩。感病品种预防穗颈瘟,再加入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30克/亩。

注意事项:

1. 施药前灌田水3-5厘米,药后保持水层3-4天,以提高二化螟、稻飞虱等防治效果。

2. 高温天气必须早晚用药,避开高温时段,确保人身安全。植保无人机喷药应适当增加用水量。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要避免早晨有菌脓时打药,并适当提高飞行高度;二化螟和稻飞虱虫量较高田块,不建议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防治。

3. 使用敌稗除草的田块,勿用喹硫磷等有机磷农药,容易产生药害。

4. 及时做好农药使用后的废弃包装物的回收,杜绝乱扔乱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