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病虫情报
单季稻二代二化螟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 2025- 07- 09 09: 31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

由于部分早稻田残留虫量仍然较高,预测二代二化螟中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主要危害单季稻,发生期接近去年。

一、发生情况:

1、二化螟:灯诱:灯下虫量6月29日开始突增,其中牟山点6月29日-7月6日虫量持续较高,诱蛾1174只;朗霞点7月3日-7月7日出现蛾峰,诱蛾1157只;临山点6月29日、7月6日出现蛾峰,诱蛾量分别为90、189只;马渚点6月29日、7月5日出现蛾峰,诱蛾量分别为88、81只。性诱:阳明点6月30日、7月7日出现蛾峰,诱虫量分别为43、39只/诱捕器;三七市点7月3日出现蛾峰,诱虫量为7.3只/诱捕器。预计7月11日左右田间将出现二代二化螟卵孵前峰。目前,单季稻田间枯鞘已经出现,主要集中在单双混栽区早插早发的一类型田块,尤其是杂交稻。7月7日-7月8日兰江、马渚、牟山、三七市、陆埠等地单季稻调查,平均枯鞘团21个/亩(0-200),平均枯鞘丛率2.32%(0-12%),平均枯鞘株率0.50%(0-5%)。早稻已开始收割,二化螟将继续迁移到单季稻危害,预测田间枯鞘将会继续增加。

2、稻飞虱:灯下:三七市点6月26日出现虫峰,其中褐飞虱57头、灰飞虱41头。7月7日-7月8日马渚、兰江、三七市、陆埠等地单季稻调查,平均百丛虫量166只(0-420),主要为白背飞虱、灰飞虱。由于稻飞虱繁殖能力强,易暴发成灾,务必高度重视,做好防控工作,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后期防控压力。

3、白叶枯病:当前我市早稻中早39等感病品种个别田块危害较重,老病区单季稻已见发病,近期雨水天气较多,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白叶枯病潜在流行风险大,对于老病区及周边田块要及时用药预防,以防止扩散和蔓延。

二、防治意见:

防治策略:主治二化螟,兼治稻飞虱、叶蝉、稻蓟马。单季稻播栽期长,水稻长势长相参差不齐,加上二化螟趋嫩绿产卵习性,造成二化螟防控难度增大。据调查观测,早插早播一类型单季稻为目前重点危害田,应根据早插早播早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

防治时间与对象:第一次:7月11-13日早插早发单季稻防治一次。

第二次:7月20-22日所有单季稻普遍防治一次。

防治药剂:

①10%阿维•甲虫肼100毫升+50%吡蚜酮20克/亩;

②25%乙基多杀菌素12克+50%吡蚜酮20克/亩;

③34%乙多•甲氧虫30毫升+50%吡蚜酮20克/亩。

上述配方任选一种,二化螟虫量高的田块或抗性高的区域应再加适量阿维菌素或喹硫磷,加水30-45公斤/亩均匀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寸水以提高防效。采用无人机防治的,用足药液量,确保防效。药后要及时做好防效调查及补治工作。老病区单季稻及周边田块预防白叶枯病再加入40%噻唑锌60毫升或20%噻菌铜100-130毫升或3%噻霉酮60-100毫升/亩。

必须早晚用药,避开高温时段,确保人身安全。

及时做好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的回收,杜绝乱扔乱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