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北排二通道提前实现全线通水 | |||||
我市防洪排涝再添底气 | |||||
| |||||
前天,在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来临之前,余姚北排二通道—青山港、奖嘉隆江等整治工程完成了最后一道围堰的挖除工作。这标志着余姚北排二通道提前实现了全线贯通,为姚江流域涝水“北排”开拓了新的出路,给余姚及宁波的防洪安全、水网完善再添底气。 余姚北排二通道是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姚江流域综合治理“6+1”工程之一——扩大北排工程的“主通道”,对于完善姚江流域防洪治理总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省委、省政府将余姚北排二通道项目列为“省级千项万亿”工程。作为余姚北排二通道唯一的“卡脖子”段,青山港、奖嘉隆江等整治工程体量大,涉及河道整治20.4公里、堤防42.9公里、新建闸(站)33座、灌溉机埠26座、穿堤涵管29处、桥梁30座等,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总投资32.82亿元。 从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至今年主汛期前实现通水,该工程用时约17个月。其间,我市先后攻克了文保、土地、涉铁、高压油管线迁建等8大专项审批及实施的难题,以千方百计、争分夺秒的劲头,创造了比同类工程“提前1年完成前期审批”的“余姚经验”。 这条“高速水路”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高效的“接力”排涝系统,通过大幅拓宽、加深关键河道,显著提升了输水能力。整治后的河道如同高效运转的“传送带”,将西分工程来水高效输送至陶家路江,再通过泗门泵站、陶家路江排涝枢纽等泵站系统“接力”强排,最终汇入杭州湾,真正实现了姚江洪涝水的“低水高走、南水北排”。 加固加高的堤防和新建的闸站系统,能有效阻挡河水漫溢,并灵活调控支流的水位与流量,显著降低内涝风险。堤顶4.5米宽的防汛通道,则为日常河道管理和应急抢险铺设了便捷高效的“快速路”。 这条“高速水路”更是一条惠泽多方的民生工程。该工程结合余姚水网形态和“运河”文化,深度融合了生态提升、农田灌溉、水资源保障等功能,尤为亮眼的是对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程沿线发掘了沙堰头、水沟头、鹰山等遗址12处,还通过建设滨水绿道和亲水平台,打造出“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相融共生的优质体系,让古老水脉焕发新生机。 作为“浙江水网”骨干工程之一,余姚北排二通道提前实现全线贯通,为进一步增强姚江流域防洪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省、宁波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探索了新路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