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配电线路防冰改造建设酣 | |||||
| |||||
近日清晨5时许,在四明山镇大山村一个山顶的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工具的敲击声、简短有力的口令声交织在一起,电力工人紧抓一天中凉爽的“黄金时段”开展建设,抢出尽可能多的工作量。 这是四明山区配电线路防冰改造工程施工现场。眼下是电力项目建设的“黄金季”,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集中力量,持续推进这项重点项目的“进度条”。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72亿元,涉及42项抗冰补强专项工程,其中配网工程31项、大修工程11项。项目实施后,四明山区配电网的抗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这几天太热了,特别是中午,金属构件晒得烫手,根本没法直接碰。”在现场指挥的梁弄供电所副所长马伟伟介绍,为应对高温挑战,项目采用“两头抢中间歇”的工作机制:天刚亮就开始干,到上午10时左右高温时段收工;下午等暑气稍退,工人们再重新投入“战斗”,一直干到傍晚。 这套与高温“打游击”的战术,虽拉长了工作时间线,但有效降低了人员中暑风险,成为项目在夏季高温天里安全、有序推进的关键一招。 马伟伟表示,四明山区地形复杂、点位分散、工艺要求高、生态保护严格,施工难度是平原地区的四倍以上。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市供电公司迎难而上,用创新破解难题。 在一个塔基施工点,一名工作人员操作着小型挖掘设备进行精准开挖。 “这是余姚电网项目上首次运用‘掏挖式基础’技术。”马伟伟指着开挖点说,“你看,我们不需要把整个塔基的相关区域都挖开,只需精确挖出铁塔四个‘脚’的位置,浇筑好混凝土再回填,这样开挖面小多了,对山体植被破坏最小,滑坡风险也大大降低。项目中我们新建的184基铁塔,每一座都‘量体裁衣’,根据所在位置的山势、坡度、地质来设计,是真正的‘一塔一策’。” 在另一处导线架设现场,头顶无人机嗡嗡作响,牵引着导线进行架设工作。负责牵引作业的工作人员操控着遥控器,紧盯着屏幕:“铁塔多位于山顶位置,用无人机又快又准,效率提升了好几倍,真是帮上了大忙。” “在树线矛盾突出的区段,设计上特别采用了加强型绝缘导线,并升级了智能开关。此外,为了提高线路的整体抗冰等级,项目还在材料上全面升级,选用了抗冰等级更高的导线和更加牢固的液压型耐张线夹。”马伟伟说。 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材料,一系列创新之举在有效提高电网抗冰等级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在绿水青山间开展项目建设的“最优解”。 炎炎夏日,电力工人顶着烈日挥洒汗水,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在崇山峻岭间奋战,一步步编织起守护四明山区光明与温暖的坚强电网。 据悉,全部塔基施工预计在8月完成,整个工程力争在今年11月全面竣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