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公开领域 > 政协提案 > 2025
关于余姚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7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 07- 02 11: 03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施鹏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提升的建议》(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76号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提升工作的支持,针对提出的建议,具体答复如下:

一、我市高企培育现状

2024年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0.4亿元,居宁波第2位同比增长14%,居宁波第1位;高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0.2%,居宁波第2位。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家,全市高企总量达1032家,居宁波市第2位,其中规上工业企业高企数居宁波市第1位;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93家,总量达2770家;17家企业列入2024年度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企业;10家企业列入2024年度宁波研发投入50强。全年已兑付高企培育库奖励999.5万;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482.6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6236万元。

二、已开展工作

(一)部门协同发力,助推高企培育全过程畅通

做好高企培育过程中各部门协同工作。与市税务局联合开展高企申报及研发费加计抵扣政策培训;与市财政局共同做好“违法违纪企业”名单审查;与经信局联合开展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名单制定。

(二)锚定人才新优势,破解人才引育难题

一是制定人才政策,优化引才环境。做好人才精准摸排企业需求。通过重点企业及平台全覆盖走访,深入产业链上下游用才需求调研,编制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建立精准化人才画像体系,夯实人才工作数据基础;二是鼓励社会化引才。聘请一批市级“引才大使”,每年给予5万元工作经费;实施引才伯乐专项奖励,鼓励各类机构或个人举荐高层次人才来姚创新创业;加大人才综合保障力度。三是完善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统筹安排其子女就读社会公认度较高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校。多渠道帮助引进人才解决配偶就业问题。定期组织专家健康体检和国情研修活动

(三)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

以“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为主线,以银行信贷、保险服务为核心,聚焦科技型企业全周期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金融生态,推动科技金融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实施金融全链条全周期助科创行动。建立覆盖银行、保险、基金、担保、国企等全产业链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组建国资创新基金,落实创投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有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项目。截至目前,我市科技贷款余额突破49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四)打造“四位一体”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

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单前十,连续两年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获宁波市政府督查激励,先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国家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区、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2024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达24.8%,增速居宁波首位。我市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中介协作、银企双赢”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引导银行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形成“自主评估+先放款后质押+统一代办登记手续”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流程,实现企业零评估费用快速融资。2024年专利权质押登记企业130家,质押登记金额59亿元,数据知识产权质押1.2亿元。

(五)完善创新生态,打造“高精尖”企业生态

一是全面打造“热带雨林”式企业发展生态,健全建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系统构建“研发-建账-备案-入库-认定”五步走培育体系。202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家,总量达1032家、同比增长28.2%,增速居宁波市第2位;高企总数跃居宁波第二,成为宁波市第二个高企总数破千家的县市区。16家企业列入2024年度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企业,数量居宁波市第2位。二是组织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动员企业积极申报省、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全年立项上级重大项目15个,争取到上级资金5340万元。同时开展了市本级科技创新暨“揭榜挂帅”项目申报,重点面向我市“四大产业链”及传统行业技术提升,共组织31家企业参与申报,立项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16项。下达项目资金2185万元。三是研发投入全面增强,研发攻关硬实力明显提升。深入实施规上企业研发费“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212家享受研发补助3499.27万元,新增研发费企业111家。新增本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41家。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111.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94%。10家企业列入2024年度宁波研发投入50强。17家企业列入2024年度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企业;

三、下步举措

(一)科技指标加速“赶超”

1、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深度融入全省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锚定“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再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6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2%,新增宁波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

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实施“竹海式培育·雁阵型腾飞”生态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之星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拓宽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覆盖面,开展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1.5%。聚焦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新材料等四大标志性产业链,高标准建设智能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助推电子材料产业园建设,合力推进机器人智谷小镇和智能光电小镇建设。

(二)重点项目领衔“示范”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三清零”行动。实施规上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无发明专利清零、无研发机构清零”“三清零”行动,用好“研值在线”数字化平台,加强重点企业监测跟踪。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以上,新增宁波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

2、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创新联合体项目建设。完善“企业出题、全社会解题、企业评判、市场化应用”的协同攻关机制,奋力突破一批“从0到1”的重大“卡脖子”技术。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产学研用协同体系。组建1家及以上创新联合体,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15项以上,攻关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项以上。

3、强化科创平台建设,推进“一产业一研发平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产学研为途径,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建设1个以上“一产业一研发平台”。推进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推动浙江大学余姚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

4、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大市场建设,常态化开展技术论坛、企业院校行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构建企业技术需求闭环解决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得出、接得住、成长好”。2025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00亿元。

(三)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1、建立涵盖在关键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以名单制精准营销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客、获客、活客,围绕科技型客群做好分类施策,逐户开展对接,及时了解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开展制造业中长期专项行动、信用贷款提升行动,鼓励银行机构积极探索专业化、差异化、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形式,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科创快贷”、“小巨人信用贷”、“红锋信贷-‘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等多种特色信贷产品。继续深耕政保贷业务,升级“姚创贷”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保险+信贷+融资”联动模式,开发知识产权融资保证保险产品。围绕科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的特定需求,创新推出“首台(套)保险”、“科技项目中断险”等特色险种,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3、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客户,自主研发智能服务平台,集成企业画像、融资匹配、政策申报等多功能模块,创新推出“波波知了”“设备之家”“产业智链”“惠懂你”“风险减量管理”等平台,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鼓励银行机构争取差异化授权,出台科创金融评价体系,突破传统信贷模式和评估逻辑,获得科技型企业自主审批授权和差异化利率政策。建立科技金融“绿色通道”,差异化授权审批,流程时间缩短50%。

(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储备

1、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工作。推动落实《宁波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年—2025年)》,促进知识产权与投资、信贷、担保、证券、保险等深度融合。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子风险池,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落实,对接金融机构推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产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扩大受益企业面。

2、培育高水准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产业深度融合,聚焦塑料制品、智能家电等我市优势产业,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链同步发展。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服务产品种类,支持各类服务机构做专做精,并对专精特色明显、成长性强的服务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加强余姚(塑料制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平台建设,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利用平台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3、深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在持续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国家标准管理体系“GB/T29490”贯标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我市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管理国际标准实施全覆盖。推动落实《关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通过评价认证的企业进行分档补助,做好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引导我市企业全面实施和加强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并鼓励试点企业总结边试点边总结,将标准实施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本行业领域内企业宣贯推广,利用主流媒体进一步扩大试点影响力和覆盖面。

(五)破解人才难题

1、加快人才承载平台建设。推进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加快打造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及创新创业基地,总结推广提升阳明工研院“6321”体系经验做法,推动科研机构加速产学研转化。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以“潜力型人才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龙头企业”为梯队的企业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科创中心)、博士创新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平台,强化企业人才招引主体地位。

2、探索成立人才基金。探索“以投带引、以投代补”人才项目支持模式,引导国有和民间资本参与组建人才基金,构建“人才+项目+创新+资本”全生命周期帮促机制,重点投资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新兴产业人才项目,助力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加速成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3、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加大基础设施布局力度,优化生活氛围打造,做好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保障等人才的关注的身边事,以更优人才生态帮助企业拴心留人。四是升级运行余姚“人才码”。集成政策申报兑现、信息交互共享、生活消费优享等功能,人才服务程序更加简化便捷。

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管领导:杨蕾

承办人:  何智敏

联系电话:89553541,15355467028



余姚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5月14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