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 规划总结
发布日期: 2025- 05- 20 09: 06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索引号 730150828/2025-63522
组配分类 规划总结 发布机构 余姚市水利局
生成日期 2025-05-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水利 体裁分类 其他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余姚市水利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4年,我市牢牢把握“稳”“进”“立”的指导性要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依托全省首批县级水网先行区“优势”,高质量开展各项工作,并高效配合完成中央第三轮环保督查、省委巡视、省经责审、宁波涉水机动巡查等重点任务。同时,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2024年机构改革供排水职能全部划归水利行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于2024年3月实施机构改革,紧密结合水务一体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实施的基础条件,按照“能快则快、稳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快构建“大水务”管理新格局。

(一)水发展动能更加有劲。紧盯国家水利投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向上争资取得新突破,落实省级以上资金约6亿元,远超常年规模。共完成年度水利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 26.0%;完成水利管理业投资约21.58亿元,同比增长36.5%。紧盯重大水网工程建设任务和节点目标,推进速度创新高,陶家路江排涝枢纽及供水工程于主汛期前完成通水验收,目前已完成了合同工程的完工验收工作;北排二通道—青山港、奖嘉隆江等整治工程东线已基本完工,西线正在全力推进当中,已完成工程量50%以上;泗门泵站(二期)开工建设;下姚江堤防整治工程、海塘安澜、国家级风景区项目、梁辉向家弄水库联通工程、姚江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等有序推进。

(二)水智慧驱动更加有力。紧盯防汛抗旱预警效果和调度决策,完成了防洪调度决策支撑系统、姚江沿线排涝泵站远程控制系统及智慧水利平台等“智水”应用联动体系的开发建设,优化完善水文站网布局、升级改造遥测终端,新增山洪关联雨量站20处、卫星通道12处,打造3个山洪灾害防御“村级标杆”,建设重点小流域简化洪水淹没分析模型,构建了坚实可靠的防汛抗旱防线。紧盯水工程运行管理效率提升和品质改善,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完成双溪口水库现代化管理矩阵建设部级试点任务,推动大中型水库数字孪生水利工程试运行,实施10座小型水库系统治理自动化监测,安装白蚁监测装置495套,水工程数字化进程逐步覆盖。

(三)水民生措施更加有质。紧盯城乡供水格局完善和质量保障,完成新建改建类水站51座、覆盖替代类8座、巩固提升类水站103座,超额完成8座省级民生实事单村水站(任务28座),我市成为宁波大市范围内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动员最先、开工最早、完工最快、完成最多”的县(市、区),经验做法入选浙江省水利厅第五批典型案例;同时,姚北水厂一期工程、梁弄新建水厂相继通水运行,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供水格局。我市作为宁波大市唯一一个申报水利部第一批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县市区,今年已通过宁波市水利局、浙江省水利厅及太湖局审核,已上报水利部。紧盯灌区标准化创建和灌溉设施升级,开展河姆渡灌区省级节水型灌区建设,完成陆埠、丈亭、三七市灌区标准化创建,完成小型样板灌区及典型田块调整,升级改造11座三连池,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已完成了一大四中灌区的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可研审批工作;更新改造110座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民生实事任务38座、超额8座),完成数量列全宁波第一,共12个案例成功入选宁波市级优秀典型。

(四)水生态治理更加有感。紧盯水利风景区典型申报和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在近年累计建成2条幸福河湖、3个幸福河湖示范村、13条美丽河湖、8个美丽河湖片区、12个水美乡村、16个亲水节点的基础上,姚江水利风景区完成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部级复核,有望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标杆示范,姚江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届“最美家乡河”,成为宁波市唯一入选河道,并由副省长李岩益亲自授牌。紧盯污水治理实效和河道环境优化,全面抓实污水“一张网”建设,实施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5万吨扩建,谋划中意生态园工业废水厂新建工程,实施乡镇收集管网工程38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80个,发放排水许可证932本,数量位居全宁波第二名;完成河道清淤29万方,启动年度“甬有碧水”河道项目31个,处理部级水域图斑11个、省级125个、宁波市级127个,已全部完成销号。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既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更是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余姚水利实际,找准水利改革发展方向,推动水利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全国全省全宁波大局贡献更大的余姚力量。

(一)加快推动水利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建”当先,推动重点工程提速。计划北排二通道—青山港、奖嘉隆江等整治工程于主汛期前具备通水条件;海塘安澜(陶家路江以东段)、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梁辉水库向家弄水库联通、陶家路江排涝枢纽及供水等工程完工;加快推进西岙水库、北排三通道前期工作及四明湖水库扩容方案论证;持续推进下姚江堤防整治工程、泗门泵站(二期)工程建设。以“治”托底,推动面上项目提质。继续推进病险山塘整治销号(11座)、安全鉴定(水库8座、堤防4段、水闸18座)、白蚁防治等工作;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姚北水厂二期工程、城东等水厂臭氧预处理建设工程建设,完成梁弄中心泵站输送复线工程、中意工业废水厂新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确保年底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管”建制,推动长效运维提标。结合明年北排二通道有关项目建设情况,尤其是继续深化北排沿线和姚江上下游的整体联动调度机制的专题研究,推动工程防洪效益综合最大化。  

(二)加快统筹智慧治水系统运用。从“点”发力,推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快建设大中型水库、陶家路江排涝枢纽及供水工程、海塘安澜、蜀山大闸等数字孪生工程,结合数字孪生水网(余姚部分)等建设,加强夯基提能“天空地水工”物联感知网。从“线”深塑,推动农饮水高效管理。持续深化余姚农村饮用水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完善“人+机”巡查机制,在实现“173座水站水量、45座山塘水量、103座水站水质实时看,精准加药、膜处理设备运行远程控制”的基础上,继续提面扩量。从“面”整合,推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加快完成余姚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国产化改造,完善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互为补充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结合宁波市“天机网”工程建设,加强姚江流域雨量、流量的实时感知和信息获取;继续深化防洪调度决策支撑系统、姚江沿线排涝泵站远程控制系统、智慧水利平台、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等应用耦合,打造具有余姚特色的“舜水智治”品牌。

(三)加快完善水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效”为功,抓好亲水环境建设。完成姚江(姚江运河人文廊)、浙东引水(惠民智水青创廊)等2个幸福河湖廊,创建美丽河湖2条、美丽河湖片区1个、幸福河湖1条、幸福河湖示范村3个、亲水节点8个,清理河道淤泥20万方,进一步提升姚江水利风景区品质,赋能水经济发展。以“常”为要,抓好水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结合第三轮中央环保督查、涉水机动巡察等问题整改工作,开展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提升改造,持续强化水域巡查,建立污水纳管工作机制,实现区块清零、定向截污纳管;完善污水管网GIS一张图,建立管网更新项目库,谋划构建以污染物收集效能为导向的管网运行维护绩效考核和付费机制,强化管网养护和污水预处理工作;计划完成排水许可证发放1000本。以“长”为主,抓好水域保护监管。探索水域保护长效监管,在满足水面率刚性约束和区域水域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水域保护规划目标,探索建立水域分类储备、先储后占、动态更新的指标管理机制,优化区域水域布局,建立完善水域指标认定、收储、申请、调剂、补偿全链条管理制度,有效加强余姚市水域的保护与管理,减少违规占用水域现象。

(四)加快突出水利机制及人才队伍建设。从“合”落实,深化水网机制。强化水利水务规划顶层设计,健全深化水网建管大规划、大建设、大运管机制,加快推动现代化水网建设,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第一方阵”的水平;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水利水务工作的部署要求,向典型县市区学习汲取优秀改革经验,探索完善水利水务逐步实现全市域水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龙治水”效应。从“精”入手,深化水文化建设。聚焦浙东运河文化、姚江文化等余姚水文化资源,深度结合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建立完善水利遗产传承和保护协同工作机制,注重持续改善水利遗产存续环境,进一步做好水文化遗产立碑、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工作,做到水利建设发展与水利遗产传承保护并重。从“实”抓起,深化人才培育。持续建强“三支队伍”,树立“以大工程带大科研、以大科研助大工程、以大工程育大工匠”的理念,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以“人才座谈、典型选树、交流实践”等为载体,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