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姚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13号提案的答复 | |||||
| |||||
徐建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建议》(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13号提案)已收悉,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该提案针对性强,深度契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具体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细化高企后备梯队培育清单,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讲诊会等培训30余场,不断壮大科技企业群体。2022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家,累计达到580家。继续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加大企业走访力度,引导企业规范建账、应用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建设。2022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中心18家。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根据重点产业链培育方向,迭代编制重点产业链企业、关键产品、关键技术“三张清单”,凝练共同技术需求,制定《余姚市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清单》,列出8大领域47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揭榜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2、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谋划高新园区建设,余姚省级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列入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名单。高要求推进综合体建设,光电信息产业服务综合体绩效评价优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省级产教融合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研究院提质增效,制定实施“一院一策”提升方案,余姚市机器人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3、努力改善创新氛围。加大初创型科技企业金融扶持力度,出台“姚创贷”管理办法,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与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谋划设立余姚市首个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创业。积极推进校企科技合作,举办“浙工大激光院专家余姚企业行”等科技合作活动14场,参加企业近800家。首次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余姚现场赛、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波)余姚专场赛,不断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新机制。 4、加强人才引育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引、用、育、服”紧密衔接的工作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双促进”的局面,上级人才申报数创历史新高。2022年,申报国家火炬计划6人;申报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国万)4人,申报省万人计划创业领军创新人才7人。不断完善“姚江英才计划”,优化申报流程,累计支持创业项目208个,扶持资金3.2亿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68件。 二、下步举措 1、打好“创新主体培育”攻坚战。继续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做实“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形成孵化、培育、认定、树标“四个一批”的工作格局。动态完善研发费加计扣除、授权专利、规下样本、各园区在孵企业四张清单,梳理遴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类精准辅导,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后续管理,2023年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6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积极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省级科技领军、小巨人企业,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2、实现产学研合作新突破。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拓宽市场化技术难题征集渠道,切实提升技术需求征集的精准性与实效性,2023年征集技术需求100项以上。积极构建企业技术需求闭环解决机制,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对接解决数字化全程跟踪,切实提高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率。常态化走访周边高校院所,及时掌握最新科研成果,持续完善与余姚产业相匹配的高校、院所资源清单,通过技术论坛、企业院校行等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力争2023年举办对接活动10次以上。继续开展共性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挑战赛活动,合力攻坚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3、推进创新平台能级新提升。加强对已落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跟踪服务,引导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与市内企业横向合作,共建联合研发机构,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提质增效。推进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的参与度,加大创新资源集聚力度,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做好智能装备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工作,完善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培育高新企业群体,推进高新产业集群发展。 4、打造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深化“姚江英才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评审和管理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鼓励支持人才项目积极申报上级人才工程和科技项目,完善专家库和在姚海外工程师研发活动动态信息库,掌握高层次科技人才结构,更好地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以上、上级人才计划项目立项3个以上、入选外国专家项目5个以上,海外工程师5名以上。 最后,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