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
| |||||
提案者:农工党 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地位越来越突显、作用越来越突出。截止2022年,我市知识产权多项指标处于宁波大市领先位次。其中,有效发明专利量居宁波第二,总量居宁波第三;地理标志数居宁波第一、商标总量居宁波第四。市知识产权局获国知局、公安部表彰为2021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余姚榨菜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全国80个入选案例之一;连续两年入选“年度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单”前十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我市知识产权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我市部分企业对前沿领域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把握有欠缺,导致自主创新较少,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数量较少。以我市小家电行业为例,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大部分小家电企业在专利申请结构上是失衡的,以不稳定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为主要申请方向。特别是一些初具规模的中小型企业,虽已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是囿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欠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相对较少。这使得我市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难以有效提升,特别是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更加缺乏主动权。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思维。我市一些企业不以创新创造为目的申请专利授权,专利转化运用程度不高,缺乏规范化系统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规划,造成大量非正常专利申请、专利搁置失效、资源浪费,甚至因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缺失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在2022年的132届广交会上,我市有7家企业收到了专利、商标涉嫌侵权的投诉,被投诉量占宁波大市近1/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市企业知识产权布局滞后,应对纠纷的经验、能力不足的问题。 3.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将高质量知识产权进一步转化成高价值知识产权的能力。我市一些企业对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预见、发展趋势动态的研究相对缺乏,缺少从专利布局、专利导航、实施计划等角度,制定出理论高度强、符合实际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较弱,对运营专利通过许可、转让、质押融资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支撑研发保护的重视度不够,专利价值不能有效发挥。 为此建议: 1.推动校企知识产权深度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局的桥梁作用,采取“企业+高校”联动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大会,促进技术创新的上、中、下游互动对接,建立起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结合余姚目前的工业发展体系,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专利转化、许可、转让等方式,扩大产业所需源头创新技术的有效供给,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实现需求资源合理匹配。 2.探索知识产权联盟构建,推动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我市重点产业领域所享有的优势和潜力,探索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利用联盟化手段整合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凝聚全产业链创新力量。开展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工作不仅是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重要方式,更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联盟内资源特别是专利池资源,通过内部交叉许可、共有共享专利权等方式共同使用产业专利池中的专利或专利组合,实现知识产权共享,从而提升知识产权价值。 3.聚焦标准与专利有机融合,助企成为行业“领跑者”。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优势,积极推动专利与标准有机融合。邀请上级标准化专家入企开展标准研判和交流探讨,指导相关行业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重点围绕我市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要领域,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各级各类标准制(修)订活动。深入推动“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强化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做好标准研制工作指导、标准生产验证把关和审核推荐等工作,并积极推荐各类先进标准申报“浙江标准”、标准创新贡献奖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