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三农服务 > 三农动态
现代农业绘出好“丰”景
发布日期: 2024- 01- 15 15: 08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新闻网

开挖、平土……眼下虽是农闲时节,但是在泗门镇的恒青农场的一处田头,挖掘机挥舞“长臂”不停地作业,为新一年的稻虾综合种养做好准备。“这边基地一共有300多亩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经过一年的尝试,除了龙虾有可观的收益外,种植的单季水稻亩产也比常规种植增产20%以上,每亩可以增收2000元-10000元。”为了提高“稻虾”种养效益,农场负责人张义青提前做足了功夫,为小龙虾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同样,在正大农业(余姚)有限公司的围垦区种养基地,2000亩农田沟渠也都开挖完成,据该公司负责人白劲松介绍,今年打算尝试“水稻+青蟹”共作的养殖模式。近年来,我市通过稻渔种养补助政策、培育稻渔种养主体等大力推广稻鳖、稻渔共作等新型种养模式,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稻”路,这种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种养新模式正在余姚这片土地上焕发出强劲生机。

稻渔综合种养是我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我市围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展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生产根基,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大数字化技术在水产、水果、蔬菜、粮食、畜牧等领域的推广运用,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我市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省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荣誉,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创建名单。

在谢家路休闲渔庄,负责人宋庆苗正在使用手机安装的远程监视系统软件查看鱼塘的情况。“我每天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鱼塘的水质情况、温度、含氧量等数据,坐在办公室就可以操作,不用去鱼塘人工测量数据了。”宋庆苗笑着告诉记者,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根据设定的数值自动采取调控措施,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整个养殖周期的水质数据,增氧设备也能自动开关,溶解氧下降到一定数值时系统就会报警并自动开启增氧机。

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是我市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又一成果。像谢家路休闲渔庄这样的数字化工厂在我市还有很多:在蔚蓝智谷“横坎头红芯数字农业植物工厂”,批量生产60余种新鲜果蔬,NFT浅液栽培系统、避免滋生病虫害的模块化管理、专业的营养液配方等核心技术的运用,每年可以让蔬菜连续生产19至20茬,预计全年蔬菜产量可达360吨,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现代化的高效农业,机械化是支撑。浙江博凯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新技术、新机具,置有TMR自动喂料系统、全自动转盘式挤奶机、风机、湿帘、喷淋系统以及铲车、夹包机等设施设备,全面实现挤奶、喂料、清粪、环境控制等生产功能自动化,存栏3500多头,每天可产牛奶40多吨。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资源禀赋多样、产业结构丰富、产业基础扎实、设施装备和全产业链发展水平高,经营体系和绿色发展基础雄厚。回首过去两年,我市积极推进农业领域“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了以“一核四区”为布局和一批重点项目为引领的发展蓝图,在抓好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文旅融合发展,搭建电商营销平台。开发了“四明红”革命老区共富场景、榨菜产业大脑、全民飞手等一批数字应用,现已成功创建各类农业数字化示范单位38家,其中数字农业工厂11家(省级8家、宁波级7家),宁波市数字化种养基地27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