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旅游风采 > 旅游资讯
鸣沙山下月牙泉
发布日期: 2023- 08- 31 09: 17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敦煌之行,最难忘的当数在莫高窟感受中国艺术瑰宝的博大精深,但最有趣的还是在鸣沙山下骑着骆驼去看月牙泉了。

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南50公里处的鸣沙山景区内,是大自然最神奇的一抹绿。查阅史料,月牙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不可思议的一颗“沙漠明珠”。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游览月牙泉之前,我曾在百度上了解其相关资料,原来鸣沙山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这里沙峰连绵起伏,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巴里坤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传说中,鸣沙山是一座会奏乐的沙漠峻岭,每当大风刮过,鸣沙山就会发出喑喑呜呜的声音,宛如丝竹管弦,胡笳号角,人称沙岭晴鸣。而山下的月牙泉则由地下水的涌出汇聚而成的。作为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在古代月牙泉被誉为“沙水共存”的奇观。

那天早上,一走进鸣沙山公园的大门,我就看见一大群骆驼聚集在一起,等待着游客骑行进山。于是,我像许多旅客一样,买好票骑上骆驼进山去。

迎面吹来西北的风,干爽,柔软,扑在脸上,痒痒的,我们踏着驼铃声,步态闲适地向月牙泉进发。抬头望,是鸣沙山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黄,染着浓浓的苍凉,阳光把大漠与天际连接得天衣无缝,我早已辨别不出哪些是天哪些是地,视线变得悠远而绵长。相传,月牙泉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被发现,因此这里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今天,驼铃声依然悠扬,尽管早已不见了驼队里商人的身影,却依然让我不禁想起昔日丝绸之路的喧闹与繁华。在漠漠风尘中,在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我仿佛已穿越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荣光。

终于,我们来到了月牙泉的边上。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不已,泉水清澈见底,水面倒映着蓝天和鸣沙山的影子,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古人有诗赞曰:“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清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是的,古往今来,月牙泉独特的美震撼了无数的游人。

月牙泉的形状如同月牙,长约100米,宽约25米。据说,月牙泉的水质非常好,可以直接饮用。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够在这样荒凉的沙漠中创造出如此美丽的景观。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鸣沙山的怀抱里娴静地躺了几千年,遇烈风而不被流沙所淹没,处戈壁而不浊不涸,沙泉共生的独特,成为天下奇观。

走在月牙泉边,白杨高耸挺拔,垂柳舞风飘扬,丛丛芦苇摇曳着霞光,偶尔有一只只野鸟掠过湖面,姿态矫健。而泉南岸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大片古建筑群,在黄尘漠风中显得更加厚重与古朴。

“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有人曾这样说,确实,相依相偎了千年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是独属于西北的浪漫。但今天的月牙泉,娴静依旧,体态却消瘦了不少,据导游介绍,近年来,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迅速攀升,居民不得不取地下水补充,让本来水资源就匮乏的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由此也给月牙泉带来了一份有可能断流的隐患。确实,如今月牙泉的水位正在日渐下降,湖面也有所缩小,沙不填泉,泉不涸竭,沙泉共存的美景不知还能保留多久?正是这份担忧,让我在再次凝望月牙泉美景的时候,心情竟有了些许的沉重。

离开月牙泉的时候,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一阵歌声,那是著名歌手田震唱的《月牙泉》:“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月牙泉,这双“沙漠的眼”,愿您永远明澈清亮,到时我再来看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