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313号提案的答复 | |||||
| |||||
中国共产党组: 贵党组提出的《关于提升余姚市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议》(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313号提案)的建议已收悉,感谢一直以来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该建议针对性强,深度契合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市创新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针对该建议,结合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近三年,我市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结果排名分别为33位、17位、14位,创新指数比上年提高21.1分,进步位次为全省第8。在41个科技指标中我市有18个指标居全省前10位。其中一些核心科技指标走在全省前列,荣获了2020年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 1、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创新主体迅速壮大。实施《余姚市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方案(2020-2022)》,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力度。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8家、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2007家,实现两年翻番,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28%。拥有省级创新型领军培育企业8家。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快速提升。全市规上企业研发费从2019年51.5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7.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6%,有研发费企业数占规上企业增长到71.8%。三是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全覆盖。2021年,新认定省级研发机构7家、宁波市级研发机构42家、余姚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21家。 2、人才项目引育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做深姚江英才创业项目。新一轮“姚江英才计划”实施以来,评审项目133个,共入选84个,已落地注册 企业36家,支持创业团队项目30个,项目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132项,开发新产品76个,集聚国家重点人才计划12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9人。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7家,规上企业7家。2021年,实现产值4.5亿元,纳税1165万元。二是做强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18年来,入选省领军型创业团队5个,创新团队1个,尤其是2021年,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入选3个,占宁波市50%。预计未来三年实现产值11亿元。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占总职工人数分别为1.7%、13%。三是做优外国专家和引智项目。2021年,列入引智项目6个;宁波市海外工程师15人。外国专家带头培育各类技术骨干人才202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9项,完成技术创新或改进项目84个,所在企业实现新增销售80.2亿元,新增税收15.6亿元。 3、创新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一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快速引进。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重点支持优秀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集聚各类人才300余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8家。2021年,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798万元,同比增长31%。二是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实现需求征集常态化、校企对接及时化。目前,入库专家30688名、科技成果189项、企业需求117条、研究院所45家。2021年,开展院企对接活动30次,促成17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同19个,合同金额达2396.3万元。三是孵化器管理不断完善。引导提升“招企业、引项目、育人才、强服务”能力。制订《余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开展余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工作,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功能。目前,拥有省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余姚级孵化器1家。在孵企业145家,孵化出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四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绩效良好。成功创建光电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2家省级、电子材料1家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目前,已集聚各类服务机构40余家、相关产业企业280余家,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2021年三大产业研发投入达42.67亿元,占产业营业收入比重达5%。五是高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根据省委省政府整合提升开发区的指导意见,余姚拟建智能装备省级高新技术园区,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光电信息、电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规划面积11.96平方公里,到2025年实现工技贸收入600亿。今年已列入创建名单。 科技统筹推进力度加大。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去年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增加科技局3名事业编制,加强科技队伍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在对乡镇(街道)开展考核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市直部门的工作考核,强化了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围绕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制订了1+10的科技创新政策,重点对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给予奖励和补助。三是研发载体逐步协同开放。今年,我局已开展重点企业走访调研行动,将摸清全市科研仪器、检验检测设备的底数,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备云平台,拓展创新券载体兑现,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最大限度向社会开放使用。四是科技金融力度加大。拟出台《余姚市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的“姚创贷”,借助国资公司担保,为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企业资金成本降低0.5%,财政补贴成本降低0.87%,综合成本降低1.37%,真正体现了科技贷的特性。2021年,14家科技企业获得贷款4470万元,促进研发投入5260万元。 逐步建立创新绩效导向激励机制。出台完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纳入综合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A、B、C、D四档,对于A、B档优质企业,提供奖补资金、土地、贷款、能源等政策扶持,对于D档企业,根据连续评为D档年限制定差异化电价等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21年以来,累计为15家A档企业、2家B档企业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优先完成供地615亩,为53家A、B档企业优先提供贷款贴息补助1488万元,对27家D档企业实行加收0.1元/千瓦时的差异化电价标准。 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一是科技数字化改革进一步加快。针对申报系统多、科技数据分散的痛点,谋划建设余姚市科技创新数字导航系统,着力实现科技业务一站式管理、科技进步一体化指挥、企业创新一揽子服务,提高创新治理精准化、科技服务高效化、科技决策智能化水平。建设前的方案参加《宁波市数字经济系统应用场景大赛》荣获一等奖。二是科普宣传力度加大。今年,科技局联合相关单位组织举办“走进科技你我同行”科技活动周,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浙大机器人研究院一日体验等活动,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丰富市民科普体验,拉进科技与百姓的距离感,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三是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今年,积极对接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余姚承办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分赛区。进一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全民态度,来营造出人人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进一步加快实施平台能级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关键技术突破、科技合作加速、创新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1、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一是推动高新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省级高新园区即将纳入挂牌创建名单。统筹协同余姚科创中心、中意启迪科技城等多个创新节点,打造区域性科创资源集聚平台。二是推动产业研究院提质增效。围绕“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高端平台”思路,引进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已落地研究院加大投入力度,深化与企业合作。三是推动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摸清全市科研仪器、检验检测设备的底数,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备云平台,拓展创新券载体兑现,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最大限度向社会开放使用。 2、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一是高企培育攻坚。健全梯度培育机制,确保今年新增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350家;新入高企培育库企业2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6家,总量达到550家;力争新增省创新型领军培育企业3家。二是研发投入强基。继续实施《余姚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对全市无研发费的规上企业开展研发“破零”行动,引导财务规范建账、建立研发体系,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80%。提高科技报表的填报质量,持续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领域研发经费统计对象扩面提质,着力实现应统尽统。确保实现规上企业研发费90亿元,同比增长16%,规上企业研发费占营收比重持续提升。三是研发机构提质。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全覆盖。全年新增市本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宁波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30家以上。 3、实施关键技术突破行动。一是遴选清单。针对重点产业,坚持需求导向,常态化征集项目需求,动态编制重点产业链企业、关键产品、关键技术等“三张清单”,组织骨干企业、院校专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形成全市产业技术攻关全景图。二是揭榜挂帅。优化评审机制和决策机制,筛选10项作为本级工业领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共建研究团队,联合攻关,重点支持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研发。三是加强联动。引导骨干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主动承接国家、宁波重大专项,联合省内高校争取省“双尖双领”重大专项,引导形成一些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 4、实施科技合作加速行动。一是优化技术市场服务。积极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常态化开展“智创余姚”系列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确保全年组织对接活动10次以上,参与企业突破500 家。二是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开展与我市重点产业链企业科技创新相关联专家团队排摸,持续完善与余姚产业相匹配的高校、院所资源清单。加大科技搭桥力度,精心举办“百校余姚行”和“百企院校行”等系列活动。三是优化孵化育成体系。积极谋划各类双创平台,加快推进中意启迪科技城、中国计量大学国家大学科创园宁波分园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积极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着力提升“招企业、引项目、育人才、强服务”能力,新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5、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一是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深入实施“姚江英才计划”,完善项目评审机制,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于项目的落地、发展、壮大,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积极组织申报上级人才计划,争取立项3个。加强外国人来华管理服务,争取入选外国专家项目6个,海外工程师15名。加快谋划“科创飞地”和已有飞地的资源统筹,克服人才制约瓶颈。二是加快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姚创贷”政策宣传,不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切实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开展“创新保”为企业研发项目提供风险补助,缓释企业创新风险。加大科技资本对接力度,形成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三是加快科技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上线使用科技创新数字导航系统,加快迭代更新,实现科技业务一个平台、科技数据一表统揽、科技项目一键服务,科技企业一图画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