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习俗拓视野,传文化促“双减” ——兰江小学开展《余姚岁时文化习俗》夜学活动 | |||||
| |||||
2月28日晚,兰江小学全体教师在报告厅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夜学活动。此次学习有幸请到了余姚市社科联秘书长谢建龙老师。谢老师是市委理论讲师团成员、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谢老师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宣讲理念,以传统文化、地方乡贤文化与红色文化为切口,积极开展基层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工作。今晚,谢老师和老师们聊起了《余姚岁时文化习俗》。
民以食为天。我们余姚有许多文化习俗与“吃”息息相关。“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磨豆腐;廿六,割年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过年吃什么,似乎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讲究,但愿望是相同的,都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有一美食,饭桌上一定不会少,那就是团子。年夜饭吃团子,那大年初一吃什么呢?“豆茶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年糕年糕年年高升,寓意所有人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余姚还有一个“甜蜜”的习俗——沏糖茶。它是春节待客的最高礼节,一般用红糖,现在条件好了,用白糖。有人到家里拜年,第一杯要沏糖茶给他,希望他新年的日子像糖一样甜。“如果不送上一杯糖茶,客人心里会嘀咕,待客不热情,连杯糖茶都没有。” 用活动“丰富”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而在江浙地区,端午节则与纪念伍子胥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乡镇还会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余姚传承了优良传统。 三、用娱乐“装点”习俗 谢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少旧时过年的娱乐活动:“传统的家族宗祠祭祀,敬祖祈神;乞丐上门唱滩簧,唱小曲讨年糕;民间艺人说书、表演舞龙;村头演戏文,民间叫‘社戏’……目前仍旧保留的,就是演戏文。姚西北地区的不少村庄,每年春节期间都演戏文,主要是嵊县‘的笃班’(的笃班,越剧前身)、绍兴的绍剧。”元宵节还有迎花灯的活动。目前,泗门镇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那里的元宵灯会十分有人气。 余姚岁时文化习俗,是生活的缩影,也是百姓智慧的结晶,如一匹匹锦缎,绚丽无比,其光彩越过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在历史长河里永生,成为心灵的寄托、文化的延续。 通过今晚的学习,兰江小学的老师们了解到许多余姚特有的传统习俗,理清了传统礼仪、风俗和封建迷信之间的区别,提升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提高了乡土文化自信。相信,在今后的育人过程中,老师们会以更广博的视野更温情的态度与学生一道学习成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