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好“三篇文章”全力助推“浙食链”落地应用 | ||||
| ||||
为扎实抓好食品安全从田间(车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一件事”改革,余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把浙食链建设工作列为全年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做好部署、提升和宣教三篇文章,全面释放数字化改革红利。截止7月中旬,已激活“浙食链”生产企业99家,上链88家,完成83家,“阳光工厂”已安装视频22家,安装物联22家,完成21家,26家食品经营单位接入“浙食链”系统,建成网络订餐“阳光厨房”256家。 一、做好全盘部署文章,实施个性化高效服务。一是监管部门层面,成立以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执行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工作专班。通过专题会议开展信息交流及工作布置,将“浙食链”系统应用、“阳光工厂”创建列入基层所年度考核工作,并建立月通报制度,深入推进“浙食链”系统建设应用工作。二是生产企业层面,对生产企业厂区软硬件、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信息化建设水平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分析“浙食链”系统在企业推行的可行性。按创建时间节点、生产产品类别分批组织召开“浙食链”系统和“阳光工厂”智慧场景应用线下培训三次,现场开展“手把手”实战教学,确保人人有系统性认知,个个能上手操作,同时建立食品生产企业“浙食链”微信交流群、“阳光工厂”微信建设推进群,指定专人负责,随时解答企业在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流通企业层面,海吉星农批市场成立“浙食链”工作领导小组和实干班子,实行市场总经理领导下的片区长负责制。针对市场实际,开展多业态对接,从蔬菜、水产、鲜肉、禽蛋四大行业择优选择77余家批发商户进行先行试点,根据商户行业和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差异,分工包干到片区到管理人员,进行上门手把手式的指导服务,帮助商户做好商品报备、交易和相关信息录入工作,工作进展情况定期上报,互通信息,把握进度,彻底实现商户“浙食链”操作从“手把手—单放手—双放手”的质的转变。 二、做好效能提升文章,实现全链条追溯监管。一是打通各个节点,多层次、多渠道建设“浙食链”。把“浙食链”追溯监管和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超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精密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浙食链”系统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精准、高效、溯源作用,全面打通“农批市场—学校配送商—学校食堂”、“农批市场—家家福超市配送公司—家家福超市门店”三级传递链。目前已有77家农批市场商户、8 家学校配送商、21家学校食堂激活浙食链账号,每日通过浙食链对鲜、冻畜禽肉类、蔬菜类等食用农产品进行报备、交易,加强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真正发挥“浙食链”监管作用,把数字化改革落到实处,相关工作做法被《宁波市场监管信息(工作交流)》收录。二是通过“互联网+”交互式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推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线上新体系。科学研发微监管e起来小程序,将小程序与“阳光厨房”结合,监管人员通过小程序与餐饮单位人员开展视频连线,通过视频、语音、文字互通实现远程交互检查。依托“阳光餐饮”街区建设、第三方风险评估管控、线上微监管的全面应用,我局将打造集阳光厨房、数据归集、食安“阳光码”全景信息公示、第三方食品安全评估协管、违规计分管理、线上微监管、公众互动等全要素合成平台,展现一个余姚食品安全规范管理的新窗口。 三、做好贯宣科普文章,实行加速度全面推广。一是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召开入网餐饮单位网络阳光厨房建设工作推进会,组织40家入网餐饮单位参会代表进行阳光厨房建设意愿填报,并在会后1周内完成了阳光厨房建设,以短平快的节奏开局,以点带面全力推进网络阳光厨房建设。同时,组织利用第三方监管人员开展入网餐饮单位阳光厨房建设宣传和建设意愿调查,已完成调查200余家,为集中建设打下扎实基础。二是前置把好增量关,在各个所(分局)的办证窗口备置《关于加快推进“阳光厨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和电信、移动公司阳光厨房建设具体方案,在入网餐饮单位申办证照时同步引导开展网络阳光厨房建设。三是借力食品安全宣传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网民代表、媒体记者等深入食品生产企业,现场扫码体验,了解“浙食链”系统应用,参观“阳光工厂”、见证“阳光品质”。借助大型电子显示屏、公示栏、广播等渠道,大力宣传浙食链工作,向群众科普“浙食链”溯源码及使用等,引导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的同时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