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百姓故事
吴玲丽: 生活越来越精彩
发布日期: 2019- 09- 26 08: 38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我叫吴玲丽,出生于1964年10月1日。”昨天上午,在阳明西路67弄7号的老宅里,吴玲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老宅外面,国庆节日氛围越来越浓厚,老宅里面,56岁的吴玲丽回忆着过往的日子,感慨退休后的生活安逸又恬静。

吴玲丽在家中排行老五,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一家人靠父母的工资过活。“那时候,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物质上远没有现在富足。虽然吃饭的时候桌上的菜不多,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直到现在,这些画面还像放电影一样,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吴玲丽告诉记者,她是由大姐拉扯长大的。父母上班时,她就由大她10岁的大姐照顾。在五六岁尚未懂事的年纪,吴玲丽就开始帮家里纺棉花了。“纺得不好还要挨批评。”幼时七零八落的记忆里,吴玲丽印象最深的就是纺棉花时的情景,“哥哥姐姐比我苦,他们除了纺棉花,还要打草帽,总之,能贴补家用的活他们都要干。”等到了8岁,吴玲丽上小学了。“我就读半天,上午读书,下午到田里干农活。”吴玲丽说。

就这样,吴玲丽读完小学后又读了两年初中,17岁的时候在家中待业一年,18岁被招工到了余姚制药厂。在制药厂,吴玲丽在制作胶囊的车间里干活,戴口罩、穿白大褂,上班时间“三班倒”,每月工资22元。“一颗胶囊,从半成品到成品,要经历11道工序。这跟做人很像,做人也是要经历种种考验,才能圆满。”吴玲丽说。

吴玲丽的考验在她37岁的时候猝然到来。制药厂改制,吴玲丽成了下岗工人。为了养家糊口,吴玲丽到处打零工。5年后,她应聘到棉纺织厂。“我以前是制药厂的工人,棉纺厂和制药厂完全不同,所以我只能从头学起,向厂里的老师傅请教,慢慢熟悉棉纺织的各道工序。我敢学敢做,大半年后,就熟练掌握了岗位所需的技巧。”

47岁那年,棉纺织厂搬迁,吴玲丽再次下岗,但她没有消沉,一直到处打零工。打零工的收入加上丈夫邱影声的工资,吴玲丽一家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吴玲丽说,和结婚前的日子相比,家里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餐桌上的饭菜品种越来越丰富,饭后的休闲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

以前,吴玲丽和邱影声谈恋爱时,最浪漫的事情就是买两张1毛2分钱的电影票,到人民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而现在,吴玲丽家中就有一台42寸的智能电视机,想看什么自己点播就行了。“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我结婚时的‘三大件’,到了现在已经更新换代了。”吴玲丽说,家里的西湖牌彩色电视机几经更迭,最终换成了智能电视机,自行车换成了别克汽车,新乐牌半自动洗衣机换成了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

退休后,吴玲丽将生活重心放在了家庭上。“我在家里带外孙,同时照顾婆婆,在忙碌的同时,享受天伦之乐。”吴玲丽说,“我每月能领养老金,生病有医保,生活中没有烦心事,跟以前的生活比起来,现在不知道好多少。对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健康,所以我每天都会出去散散步,保持好心情,活出自己的精彩。”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