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百姓故事
张科达: 十年坚守做“万能维修工”
发布日期: 2019- 06- 18 08: 45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从徒弟到师傅,从日常维护、修理到非标件制作、安装,从普通电工到“市首席工人”,张科达成为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培养出的又一名“明星员工”。

2007年,年仅20岁的张科达从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毕业后,辗转来到位于泗门镇的“长振铜业”,跟随孙水兴师傅学习生产现场的设施设备、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废杂铜为原料专业生产黄铜合金中高端棒、线、异型材产品的绿色循环经济企业。3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公司一直鼓励员工实现学历水平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还制定了多种方案和措施鼓励员工考取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的张科达不仅相关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还努力考取了维修电工技师、高级维修电工技师等证书,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

“张师傅,行车坏了,麻烦你赶紧来看下。”采访中,张科达接了一个电话,对方希望他能亲自去处理一台行车的故障。“长振铜业”的原材料、产品重量都比较大,桥式行车的使用较为普遍,而两台安装在预处理车间的16吨行车更是因为使用频繁,零部件损耗较大,时常需要张科达和维修电工组其他成员进行紧急处置。“这是公司最大的两台行车,维护保养的技术要更高一些,操作人员习惯了有事直接联系我。”作为生产部维修电工组组长,张科达不仅要负责全公司所有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公司转型发展,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之时,他和同事们还接手了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非标准件设施设备的制作安装和调试。

挤压机是铜棒生产的重要设备。之前,公司的设备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产品精度低。前几年,根据生产发展的需求,公司工程部设计研发了一款自动挤压机以及铜棒切割、平推、堆放、打包的自动装置。产品设计出来了,如何把这些设备在生产线上按照生产工序安装好、调试好,需要按照产品自动流水作业先进行模拟布控,再开展现场实施。这项任务最终落到了张科达所在的班组。白天,公司大大小小的生产设备需要维护,晚上,张科达就一头扎进电脑进行模拟布控。“电脑上模拟操作熟练了,到现场操作就方便了,可以节省不少工时。”像这样的加班加点,对张科达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无论在哪儿,他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即便周末回一趟慈城老家,一旦公司的电话打来,他也会立即开车赶来。

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投入,更新生产设备,实施“机器换人”改造,类似的产品安装、调试任务也更重了。“如果是外购机,相关后续工作我们自然会轻松很多,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要考虑设备采购成本,也要综合考虑生产效率和产品工艺质量。很多时候,和工程部的师傅一起交流探讨后,大伙决定不采购价格昂贵的成套设备,而是采买一些关联零部件,然后进行设计改造和制作安装。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使设备更符合企业的生产需求。”近年来,张科达所在的班组先后协助工程部组装各类生产流水线4条,为公司节约采购成本300余万元。同时,张科达参与制作安装的熔炼配送与操作控制电路、高精密铜棒压光自动化连续生产线、挤压加热炉与机联机电气路等设备,使公司在未增加生产人员的情况下,产量提升了30%,且设备故障率大大降低,减少了生产维修成本,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每年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