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娣:家有残疾女,母爱不言弃 | |||||
| |||||
“超容,吃饭了!”昨天中午11点,锦湖华庭小区里,杨胜娣张罗完一桌菜,备好碗筷盛好饭,招呼小女儿周超容开饭。超容从卧室来到餐桌边,她几乎不说话,只顾埋头吃饭。这样安静照顾女儿的日子,杨胜娣已过了41年。 杨胜娣今年77岁,老家在朗霞街道,现在是凤山街道东城社区的居民。1977年,随着超容出生,她的人生轨迹悄悄发生了变化。“她一生出来,医生就告诉我,孩子面容特殊,极有可能患有先天疾病。”对怀胎十月辛苦生产的杨胜娣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很快调整好心态,坦然接受这一事实,“既然生下来了,就要把她养好”。 正如医生判断,幼年的超容学走路、学说话都比同龄人晚,智力发育停滞不前,患有先天智力残疾。“我和老头子都要上班。白天,她由外公外婆照顾,常在村子里玩。”杨胜娣眼中,小女儿虽然无法正常表达,却听得懂大人说话,特别喜欢小孩,“以前,邻居让她管着摇篮里的孩子,她会听话地坐在那里,轻轻地摇摇篮。我们同事聚餐时孩子多,我带她一起去,她总是很开心。” 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超容学会了吃饭穿衣上厕所,会表达“要”和“不要”,也会招呼熟人。随着一家四口搬至舜北新村居住,杨胜娣放弃工作在家照顾超容,丈夫负责赚钱养家。“超容十几岁时比较活泼,喜欢下楼转悠,看见居委阿姨会打招呼。后来渐渐不肯出门了,现在只喜欢待在家里。”杨胜娣十分了解女儿,“她喜欢看电视里的歌舞节目,喜欢大人表扬她乖,偶尔会帮忙扫地,或者摆弄厨房用具调皮下,也会为吃饭、穿衣服闹脾气,总体来说还算听话。” 杨胜娣眼中,超容是长不大的孩子,得付出更多心血与耐心。得益于杨胜娣的言传身教,大女儿出落得格外懂事,成家后仍帮父母一起照顾妹妹,十分贴心。 常有相似遭遇的家长向她“取经”,讲述家中智力残疾孩子的现状,言语间流露抚养患儿的艰辛。每次听到这些内容,杨胜娣虽感同身受,却从不抱怨,以坚强乐观的心态给予鼓励,互相宽慰正确面对生活挫折。 时光荏苒,转眼超容已41岁,杨胜娣肩头的任务愈加沉重。“这几年,老头子的身体也不好,和超容一样需要我照顾。”搬至锦湖华庭后,杨胜娣坚持早晚锻炼,尽量维持最佳状态,“超容不会照顾自己,更说不上谈婚论嫁。只要我还有能力,就要把她照顾好。” 如今,杨胜娣最大的心愿,便是家人健康平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