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百姓故事
李孝清:创新永远没有休止符
发布日期: 2018- 08- 30 09: 12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曾经,一个不懂发泡产品为何物的人,经历了十多个年头的市场洗礼,现在,只要客人送来样品,她都能研制出生产设备。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市鸿旭发泡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孝清。其平淡的创业故事多少带有几分传奇。

  “合伙人之间要先立规矩后做事”

  “前同事让我辞职,跟他一块办厂……”在女儿5岁那一年,丈夫陈刚用陕南话给妻子李孝清打来长途电话,长久不见的年轻夫妻顾不上亲热而直奔主题,让李孝清心生娇嗔。

  时隔15年,女儿已读大学,来自陕西汉阴的李孝清回忆这段往事,一脸恬淡。

  李孝清说,丈夫在温州一家发泡设备厂打工11年,负责生产设备的设计和售后服务。此前,丈夫的一个同事跳槽到宁波做发泡产品原料生意。

  2004年农历正月初三,丈夫带着李孝清和女儿,还有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家人坐火车来到宁波。

  两个合伙人,一人出资10万元,租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几台焊机、铣床,发泡设备厂就运转起来了。

  李孝清负责公司财务,丈夫负责销售、设计和售后。另一合伙人则在自营发泡产品原料的同时给合伙的设备厂引荐客户。

  “接触这个行业后,才知道像自行车坐垫、海绵、冰箱保温层等都是发泡机生产出来的。”李孝清说。

  小工厂运行顺利,经营三个月就差不多回本了。然而,由于跟合伙人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在公司运行三个月后,李孝清和丈夫亏本3万元从公司撤出投资。

  随后,丈夫陈刚来到余姚的一个客户那里帮忙。而李孝清则带着女儿返回陕南。

  “回乡后,我一直在琢磨‘合伙人’这个概念,合伙经营,首先要找对人,其次是立好规矩。”李孝清说,虽然自己只有初中学历,但是爱动脑筋思考分析和发现问题。

  “对创业型公司而言,由于彼此之间的信任,一开始很容易将目光投向资金、人员、项目,而没有立好规矩。但是,为了使公司能够长久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在合伙人之间树立明确而规范的规矩。否则,先做事后立规矩的做法很可能会引起日后纠纷。”

  “不学习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李孝清说,丈夫陈刚来到余姚两三个月后,这位客户朋友鼓励陈刚发挥技术专长独自开一家发泡设备厂。这,点燃了这对夫妻的创业梦。

  2004年7月,李孝清带着女儿来余姚协助丈夫创业。

  “当时有订单来,但是没有设备,也没有场地,客户肯定不放心,这时,余姚的那位客户以及行业里做模具的朋友,都愿意为我们做担保。”李孝清说,如果没有朋友帮忙,就没有他们一家人的今天。

  说起创业之初的不易,李孝清滔滔不绝。

  “记得当时,余姚的这位朋友把自己办公室腾出来给我们,这间房子大概有40多平方米,我们就把当时在模具城附近租的住房退掉,在这间办公室中间拉一块帘子,里面做一家三口的卧室,外面当接待客户的办公室。”李孝清说。

  从那时开始,李孝清也从一个对发泡产品一无所知的“留守妻子”,开始整天跟采购、生产、财务、技术、管理打交道。“夫妻作坊,大概都是这个样子吧。”李孝清说,不会,就逼自己学。

  发泡设备生产行业,是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行业,不学习就会被市场淘汰。

  “一般地,都是客户拿来发泡产品,比如某个汽车内饰配件,我们根据客户的产品,把生产这种产品的设备做出来,然后客户把设备买回去。”李孝清说,“每一家做出来的尺寸都不一样,跟裁缝做衣服一样,属于私人定制那种。”

  “原来的低压发泡机生产过后,要对喷出发泡料的浇注头进行清洗,需要用到二氯甲烷,清洗后的废水如果处理不当要对环境造成破坏。”李孝清说,环保要求就是市场需求。为此,他们开展技术攻关,很快就研制出高压发泡设备取代低压发泡机,从而赢得了市场先机。

  “创新永远没有休止符”

  发泡产品成型之前,是不同原料通过不同通道,经高压挤压汇合到浇注头喷射到模具里成核。

  “浇注头在整个发泡设备里相当于人的心脏,其质量关系到整个产品的寿命,更关系到发泡产品的质量。”李孝清说。

  李孝清说,近十年来,他们找了不下60家企业研究开发,目的是延长浇注头的寿命,但最终都失败了,也因此损失了近百万元。

  到了2016年,浇注头的核心技术难题依旧突破不了。李孝清因此和丈夫大吵了一架,她把这些年来的创业压力一股脑释放出来,并说要放弃公司回老家。“我抱怨他只顾在外面跑,忙于接单,把厂里所有的事都扔给我。”李孝清说。

  读大二的女儿就来劝她:“你们当初骑着破自行车创业,都没想要放弃。现在企业越做越好了,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这让跟你们那么多年的这些工人怎么办?”

  “女儿的话,说得我一愣一愣的。”李孝清笑笑对记者说。

  后来,经西安一个客户牵线,李孝清登门求助西工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提出想自己新上设备对浇注头核心配件做热处理。老教授连连摇手说:“这样的投资,跟钱扔水里没有区别。”

  见李孝清很坚定,老教授松口说试试看吧。李孝清立即向南京的厂家采购设备,并在西安租厂房将设备安置好。

  经过近百次反复试验,到去年12月底,浇注头核心部件送到上海、无锡等地权威机构检测,“鸿旭”的浇注头运行寿命达到了100万次,而行业里这种设备寿命是30万次。

  “目前,核心部件的产能可以满足公司的生产需求。眼下在做专利方面的相关保护工作,为明年产品出口做准备。”李孝清说。

  不仅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也开始起步。目前,丈夫陈刚正跟香港一位生意伙伴在哈萨克斯坦合作办厂,过段时间就可以开工生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