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行义:用10倍杠杆撬动创业梦 | |||||
| |||||
在华联商厦五楼的美食广场,好多餐饮商家已撤离,原本的摩肩接踵和喧嚣不再。 然而,一家名叫“南大门”的韩国料理店,依旧在人流稀疏的市场中坚守。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的创业者,经历了从0到1,也做过从1到N,但是,无论从0到1,还是从1到N,创业路上的九死一生、折戟沉沙,都是一种常态,只有我们坚守创业初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排除万难,才能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咖啡杯端起又放下,南大门韩国料理店创始人黄行义如是说。 金融危机让他重回“原点” 1979年出生在福建的黄行义17岁去义乌闯市场,看着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从三代升级到五代,从事过国际货运与贸易等,2012年转行从事餐饮业,自创南大门韩国料理,2015年在余姚华联商厦开出第三家门店。 2005年,黄行义注册了自己国际贸易公司。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波及义乌市场,而且最先传导到黄行义这样的公司。经济急速下行,客户越来越少,客户欠账无力偿还,让以融资、收汇、物流为主的国际贸易服务业哀鸿遍野。 “我从零起家,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撑。所以不用惊涛骇浪,随便一朵小浪花就把我打回‘原点’。”黄行义说,苦苦撑到2012年春节后公司宣布关闭时,他已背负了好几十万元债务。 “又不是没经历过苦日子,再寻出路,东山再起。”在公司关闭后,妻子曾对一度烦躁不安的黄行义说了这么一句话。 可是,出路在哪? 用10倍杠杆撬动创业梦 黄行义说,从事国际贸易服务业十年来,接触最多的生意伙伴就是韩国人。那些年里,他陪客户吃韩国料理比中餐还多。当时,义乌有200多家韩国料理店,谁家好吃,谁家正宗,黄行义说他的鉴别力不在韩国人之下。 开家韩国料理店!夫妻俩一拍即合。但是,店开在哪,一时拿不定主意。开在义乌吧,竞争太激烈;开在上海、杭州,房租等成本压力太大。最终,他们选择慈溪——黄行义妻子的老家。 2012年4月,黄行义拖家带口来到慈溪。安顿好之后,黄行义开始寻租合适的店铺。 在观海卫,黄行义看好两间店铺,年租金要12万元。可口袋里现金只有福建老家两个叔叔借的6万元。缺口的怎么办? 黄行义跟房东商量请求余款赊账,等开业后每月从盈利中提取。房东点头,他就开始找装修师傅。 装修材料加施工费用总共要40万元。“没钱,怎么办?”黄行义跟装修师傅说:“我包工包料给你,最后跟你算总账,开业后,每月从赚的钱里逐步还钱。” 装修师傅想,既然你花大本钱装修店铺,肯定想把生意做好,尽管从未遇到这种“付款方式”,但装修师傅还是接下了这个项目。 黄行义说,他的信用卡当时还有十来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他就用这些钱购买了厨房设备,以及桌椅、餐具等。 店有了,厨师是关键。黄行义又跟此前认识的多位韩国料理厨师联系,邀请他们一块创业,并且开车去义乌把厨师请来。“不仅大厨请来了,还带来了一位副厨,以及几位服务员。” 2012年6月1日,黄行义的“南大门”韩国料理店顺利开门营业。这是用6万元借款撬动60多万元资本开启的创业梦。 开业第一个月,黄行义就做了18万元营业额。到了2014年年底,他还清了房租、装修款和所有借款,以及义乌的所有欠债。 扩张遵循“天时地利人和”法则 “我们的料理在当地是最贵的,价格大概比别人高30%,即使这样,我们的客人几乎每天都要排队等候。”黄行义说,客户其实真正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品质。 “客户选择一家美食店,无非是环境、食材、服务三个方面,这其中食材最为关键。”黄行义说,像猪肉、羊肉、牛肉等主要食材,每批次都是他亲自去挑,让一些供货商直呼“没法合作”。 就拿韩国料理最常用的食材五花肉来说,选用的尺寸为A4纸大小,肉的总厚度多少厘米,瘦肉、肥肉厚度各有多少,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一开始,好多卖肉的很不解:你这样割,剩余的卖给谁? “我就跟他们说,我们一个月要多少量,价格你说了算,质量我说了算。”黄行义说,当采购量稳定增长和价格得到一定补偿的时候,卖肉的就很乐意合作了。 随着“南大门”品牌美誉度的提升,黄行义开启了扩张之路。2015年,南大门韩国料理店落户我市华联商厦,并创下最高月营业额37万元的记录。 “2013年的时候,我计划每年新开一家店,使总量达到十家,谋求规模集约效应。”黄行义说,但是,等规模扩张到4家店之后,问题凸显。 “团队的匹配是短板,人才培养跟不上快速扩张的节奏。”黄行义说,他为此痛下决心做“减法”。目前,“南大门”只保留余姚、慈溪各一家店。 “创业不是体量越大越好,如果没有人才和合理利润支撑,体量越大反而负担越重。”黄行义说,创业不要刻意追求“面子”好看,而要把产品和服务的“里子”做精致。扩张则一定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法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