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丰: 用66载光阴坚守初心 | |||||
| |||||
“沈师傅,我的手表不会走了,又要麻烦你帮我看看了。”昨天下午,记者见到沈坤丰的时候,他正坐在工具台前,帮老顾客检查送来修理的手表。 沈坤丰今年80岁,在巍星路经营着一家钟表修理店。这间仅有7平方米的小店虽然看着简陋,但是人气挺高,一些顾客认准了沈师傅的手艺,表坏了就会来找他修理,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钟表阿丰”。 “我的父亲以前是在上海修钟表的,耳濡目染之下,我14岁就跟着他学起了修钟表。”沈师傅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就跟这一行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66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父亲把我带进了这一行,之后就要靠自己摸索了。” 观摩、看书、操作……通过自学,沈师傅的修表技能有了很大提升。“修钟表是个精细活儿,要靠眼力、手力和耐心,修表师傅必须熟悉表的每一个细小结构,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问题出在哪里。”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沈师傅就变得格外专注,“一块表有大大小小的零件几十个,拆解后很容易丢失,必须全神贯注,一不小心就会出差错。” 1982年,沈师傅通过了钟表修理技术考核。他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只有拿到合格证,才能获得开钟表修理店的长期许可。“当时余姚能考出这张证的人屈指可数,我考了90多分,应该是第一名。”回忆起这场特别的考试,沈师傅的脸上满是自豪。而这张合格证,也被他裱进了相框,永久珍藏。 之后,沈师傅就在当时的江南直街开起了钟表修理店。1993年,他又把店迁到了学弄。无论店搬去哪里,因为手艺精湛,价格实在,他的生意好得不得了,经常需要排队。“那时候修钟表很吃香的,生意忙的时候,我连开表后盖都来不及。”沈师傅说。 在沈师傅现在的店里,记者注意到,玻璃窗上贴着的“修理”二字没了半边,本以为是时间长了,胶带自然脱落,一问才知道这是沈师傅自己撕掉的。原来四年前,沈师傅患上白内障,医生嘱咐他切勿用眼过度,再加上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他怕修坏顾客的表,就把“修理”二字撕掉了。“现在我只接修表带、配电池等一些简单的活儿,但如果顾客大老远过来修,只要在能力范围内,我也会帮忙修理。”沈师傅说,“修钟表最重要的是讲良心,就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没有把握,就不能做手术。” 虽然现在只做些简单的修理工作,但沈师傅仍然坚持每天开店。他说,闲在家里不习惯,会觉得空虚。“我对这一行已经有深厚的感情了,割舍不掉。现在我每天坚持开店6个小时,能为人家服务一下就为人家服务,看到别人高兴,我也心情舒畅。”沈师傅笑着说。 如今,修钟表这一行日渐式微,街头巷尾难寻修表摊的踪迹,沈师傅身边的修表人都陆陆续续转了行,他曾经的3个徒弟也都做起了别的生意,但他仍坚守着这个行业,因为修钟表早已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