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2017年度雷电监测公报 | ||||
| ||||
概述 根据浙江省闪电定位监测系统数据统计,2017年1月至9月余姚共发生地闪8605次,与去年同期发生的地闪次数(7096次)有所上升。2017年1月至9月余姚市发生正地闪710次,负地闪7895次,正地闪和负地闪所占比例分别为8.25%和91.75%。从地闪月分布图来看,今年1-9月份均有雷暴发生,但集中出现在7-9月份,该3个月发生的地闪次数占1-9月份总地闪的95.3%,其中以8月份尤为突出,达4623次,占1-9月份总地闪次数的53.7%。从时段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地闪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呈多峰分布。从闪电强度来看,今年全市1-9月份发生大于或等于100kA的地闪共34次,其中正地闪最大值为161kA,负地闪最大值为209.8kA。2017年余姚市闪电初日为1月7日。 注:地闪是指云内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这是造成地面雷击灾害的主要原因。地闪按其放电极性可分为正地闪和负地闪。 1.地闪监测 1.1 余姚市雷电监测数据统计 根据2017年闪电监测数据统计,2017年1月至9月余姚市共发生地闪8605次,其中正地闪710次,负地闪7895次,正地闪和负地闪所占比例分别为8.25%和91.75%。今年到9月底为止,最大正地闪发生在8月16日19时54分余姚市兰江街道附近,强度为161kA,当天正地闪平均强度为26.93kA(当天出现31次正地闪);最大负地闪出现在3月20日4时22分余姚市丈亭镇附近,强度为-209.8 kA,当天负地闪平均强度为-24.02kA(当天出现30次负地闪)。 1.2 地闪时间分布 从时段分布图来看,2017年1-9月余姚市地闪击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该时段内地闪次数占总地闪的78%,呈多峰分布,地闪峰值分别出现在19时和20时,次数高达1215次和1510次,占地闪总次数的31.67%。 1.3 雷电活动月份特征 根据浙江省闪电定位系统的监测资料统计,2017年1-9月余姚市地闪日数为92天,其中6-9月雷暴日数都达10天以上,其中8月份最为突出,共出现了23天。[注:雷暴日定义为:在一天内测站听到雷声则为一个雷暴日,而不论该天雷暴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单位(d/a)] 从地闪月份分布图来看,今年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其中8月份最为突出。这三个月的地闪次数高达8202次,占地闪总数的95.32%。原因是7-9月份余姚市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对流过程的频繁出现形成了连续的暴雨和雷暴天气现象。 1.4 地闪强度分析 从平均强度月分布图来看,平均正地闪强度呈现前高后低,3-4月强度相对较高,在35kA以上,5月份开始呈现递减,6月份继续减至20kA以下,6-9月总体变化值在15kA-20kA之间波动。平均负地闪呈两头高中间低,其中5月份强度最低,在15kA以下,其他月份平均强度大体在15-25kA之间。
从正、负地闪强度分布图可见,正地闪主要分布在0-40kA强度区间内,该区间内正地闪次数占总正地闪数的89.39%。负地闪主要集中在0-50kA强度区间内, 该区间内负地闪次数占总负地闪数的94.35%。对比2016年1-9月份正负地闪强度变化规律,2017年1-9月份余姚市地闪强度值变化不大。 1.5 地闪特点 2017年1-9月地闪总数创2012年以来最高值。由余姚市历年闪电次数统计图来看, 2013-2015年闪电次数基本持平后,2016-2017年增长都较为明显,尤以今年较为突出,2017年1-9月全市地闪总数为8605次,比去年上升了21.27%,高出历年平均值26.38%。 2 2017年1-9月主要强雷暴日监测个例 7月1日 500hPa槽线引导冷空气南下形成切断低压,1日8时位于河南南部一带。同时,副高588线西伸至我国南部沿海地区,700hPa、850 hPa存在一条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湖南北部至江苏北部)。受切变线东移影响,我市上空整层湿度增加,不稳定性增强(1日14时k指数为36~38℃,抬升指数为-5~-6℃,对流有效位能cape达到580Jkg-1左右),导致我市局部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强雷电天气。 当天余姚发生雷暴335次,其中最大负地闪强度达-91.1kA,远远超过了当月的平均水平。 7月14日 14日8时200hPa西北气流为主,500hPa副高脊线稳定控制我省,850hPa有切变线东移北抬,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合低热上冷形势,导致我市城区及周边于傍晚前后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最大小时雨强36.3毫米(沈湾站),共有9个站出现了8级及以上大风。根据宁波监测系统显示,雷暴主要集中在余姚中部和城区一带。据统计,余姚当天共计雷暴数573次,其中最大负地闪强度为-114.8kA。 8月16-20日 16日副高控制我省东南沿海地区,之后加强西伸北抬,并逐渐控制江南及华南地区,19日夜里副高减弱东退南压,受副高强度变化影响,我市16~20日连续5天出现雷暴天气,且伴有局地短时暴雨、雷雨大风和强雷电等,其中20日午后受带状强回波自西向东影响,回波中心最大强度达到了60~65dBz,城区及周边乡镇街道均有雷暴发生。根据统计,8月16-20日余姚共计雷电地闪次数达881次,最大正地闪强度为161kA,也是今年最大正地闪值,最大负地闪强度为-97.9kA。此次过程最大正、负地闪均出现在8月16日。 9月26日 500hPa副高脊线稳定控制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我市受副高东北部西北气流影响;700hPa西北偏西气流为主;850hPa存在一条东西向切变线,位于湖北南部至浙江北部一线,引导水汽向我省上空输送,同时925hPa黄海地区有低涡,其西南侧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于我市上空,从而出现强对流天气。根据统计,当天余姚共发生地闪次数高达1388次,其中负地闪1284次,正地闪104次。最大负地闪强度为-127.6kA。 3 雷电知识窗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其放电电流可达数十千安,甚至数百千安。雷电灾害是自然界十大灾害之一。地球上平均每秒约发生100次左右的雷闪。据记载,全世界每年因雷灾造成损失达10亿美元以上,人员伤亡也相当严重,仅我国平均每年因雷击伤亡人数就达3000人左右。 雷电的直接危害表现为雷电引起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和冲击波。 热效应:可使雷击点周围局部金属熔化,当雷电击中草堆和树木时,能将草堆和树枝引燃;当雷电击中输电线路时,可将其熔断。 机械效应: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电动力,雷击建筑物时在电动力作用下,建筑物内的导体之间会相互吸引或排斥,引起变形,甚至会被折断。 冲击波:雷云对地放电过程的回击阶段,放电通道中既有强烈的空气游离又有强烈的异性电荷中和,通道中瞬时温度升高,使得通道周围的空气受热急剧膨胀,并以超声波速度向四周扩散,从而形成冲击波。 雷电的间接危害表现为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其主要破坏有: (1)产生火花放电而导致易燃易爆场所发生燃烧或爆炸事件。 (2)入侵各类线缆线路并产生瞬时强大的过电压和过电流,破坏室内电器和电子设备。 4 雷电防护小常识 4.1 室内防雷 (1)、每天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如预报有雷阵雨,出门前注意关好门窗,应将家用电器的电源、电话、有线电视、网络等插头拔掉。 (2)、在雷雨天,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雷雨时不宜停留在楼(屋)顶,不宜接近建筑物的裸露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管、煤气管和钢窗等,更应远离专门的避雷引下线,不要触摸从室外架空引进的电视天线馈线、电灯线和电话线等。 (3)、当有雷雨来临时,切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立即拔掉与屋顶部分相连的电源控制器等相应插头。 (4)、新房装修时所有的电源、信号、网络等插座要避开外墙敷设,而且室内的电子(器)设备摆放位置应与外墙达到安全距离,应离外墙或内柱1米以上。 (5)、各种架空线缆(电源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网络线等)如有条件最好都改为埋地穿金属护管进入建筑物。如条件所限,最好在进入室内前15米作埋地敷设进入室内。 4.2 室外防雷 (1)、不要在树下躲雷雨,也不要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无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不应在旷野中打铁锹、打金属雨伞等金属物,最好携带非金属的防雨工具。 (2)、有雷雨来临时,在野外和田间劳作的人员,要迅速采取躲的办法,尽快远离架空电线、树木、金属构筑物(铁塔等),但切忌大步狂奔,避免产生跨步电压。 (3)、在旷野中如发生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此时应赶紧避雷,最好将身上的金属物摘下,放在几米距离之外,关闭手机,找一个低洼处,双脚并拢蹲下来,并向前弯曲,双手抱膝,尽可能降低高度。 (4)、雷雨来临,在室外作业的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易燃易爆场所应停止一切活动(如加油、充煤气、喷漆等),工作人员应迅速进入有防雷装置的场所里(但须远离专门的避雷引下线),待雷雨过后再恢复作业。 (5)、雷雨天不宜快速开摩托车、骑自行车,不要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活动。雷雨天不要在空旷的室外使用手机,应及时关闭手机。不要穿潮湿的衣服或靠近潮湿的墙壁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