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湖畔“红杉林”背后的故事:种下一片杉林留下一道风景 | ||||
|
||||
每年进入深秋,四明湖畔的池杉林红黄夹杂、斑斓多彩,倒映在碧蓝的湖面上,在阳光下,宛若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令人陶醉。这几年,这片池杉林更是声名远扬,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或三五成群徒步欣赏,或支起帐篷林边小憩,或拿起相机定格画面,悠然自得于“杉”水之间。清风徐来,池杉枝叶婆娑,仿佛在娓娓道来昨日的故事。而这片池杉林对陈文荣老人来说,更是具有别样的意味。 三十多年前,四明湖畔的湿地上种的并不是池杉,而是庄稼。不过,环湖湿地的水土条件并不适宜种庄稼,因为四明湖汛期和非汛期有水位差,汛期庄稼易遭水淹。如何利用好这片湿地成了当时的难题。 1983年10月的一天,时任梁弄区区委书记的陈文荣和分管农林业的一位副区长来到区林技站,和林技人员一起商议四明湖畔湿地的开发利用问题,陈文荣当时就提出了种植池杉的设想。 “因为那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位林业专家,向他咨询过适宜湿地栽种的树木品种。”关于往事,今年73岁的陈文荣仍记忆犹新,“当时我问种水杉行不行,那位专家告诉我,池杉对水的适应性更强,湿地种植的成活率远高于水杉。他的这个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文荣的设想让几位林技人员顿时打开了思路,一番商议下来,种植池杉的方案基本确定下来了。为了让方案尽快实施,陈文荣要求林技站抓紧收集相关资料,同时组织人员到已经种植池杉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当月,由区政府和环湖四个村庄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就赶赴临安青山湖水库考察当地种植的池杉林。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后,考察队发现,池杉耐涝耐旱,长期种在水中也能正常成长,而且可连片种植。而四明湖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种植池杉,池杉成林后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挡风,还能保持水土、净化水源。 采购苗木前,陈文荣又和考察队一起,骑上自行车环四明湖实地踏勘。调查发现,四明湖畔可种植池杉的湿地面积有千亩之多。紧接着,他亲自到县多种经营办公室争取了5万元经费用于苗木采购。“池杉对于当时的余姚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品种。通过省林科院提供的信息,林技站在临安的池杉苗木基地买到了苗木。”陈文荣说,“当时的县林业特产局在知道造林计划后,也主动提供了2.3万株苗木予以支持。” 植树工作在同年12月正式展开,湿地被划分为10个片区,由片区所在的村庄负责落实植树工作。区机关工作人员一边协助各村做好组织工作,一边与当地村民一同义务植树。“所有的苗木都是工作人员和村民亲手种下去的,他们没有收取任何报酬。”陈文荣动情地说。在大家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第一期600亩造林工作就完成了;1984年冬季,第二期400亩造林工作也顺利完成,先后共种植苗木10万株。 当时种下去的池杉苗木只有人一般高,经过三十四年的培育,池杉茁壮成长,有的已经高达30多米。“看到它们春天郁郁葱葱、秋天色彩斑斓,成了四明湖畔的一道风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我倍感欣慰。”陈文荣说,“当年植树人的辛劳换来了如今美丽的湖滨森林,希望游客在观赏的同时,能珍惜眼前的美好,保护好这片池杉林。” 记者从四明湖水库管理局了解到,四明湖畔的池杉主要集中在梁弄镇后陈村和横路村,横路村分布相对松散,呈带状,后陈村较为密集,呈片状分布。现在,梁弄镇政府和四明湖水库管理局还成立了5支队伍,在水上和陆地开展巡查,让这道风景越来越美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