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文化余姚 > 余姚民俗 > 经济民俗
余姚老布
发布日期:2025- 02- 13 07: 59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电子政务办

  越布又称“余姚老布”、“小江布、细布”,中国歌谣集成浙江省卷载:《余姚土特产谣》“彭桥细布雪雪白”。
  越布作为余姚传统纺织业的支柱产业,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所产“越布”名闻全国,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产绢7。7万多匹,到元朝时期产“小江布”风行全国,清朝时期,乡村呈现“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的景象。越布,有二个阶段,第一是蚕桑丝绸,第二才是棉花老布。
  蚕桑丝绸,上溯河姆渡文化之初,中国远古神话,流传到现在的大多为丝绸,“圣母”嫘丝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裳,轩辕以教民植麻,男耕女织织成了绵长的远古布帛,以女性为主体的丝丝缕缕布帛,出现了一生一世纺织的桑间卫女,浣纱越女,陌上秦罗敷,柔韧刘兰芝,纤纤素手创造了布俗文明。东汉之前,甬扬大道上(宁波到扬州)络绎不绝的商旅,贩运的是余姚女子们织成的丝绸,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广州,流转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又从热带丛林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一种叫“吉贝”的植物,在海南和西南落户,宋之前“吉贝”已称棉花,元朝农学家王桢在《农书》说:“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成之劳,有必收之功”、“不麻而布,不茧而絮”。于是在江浙、湖广、关陇成了新的植棉之地,浙东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海滨,大片沙性土地,都种植棉花。
  棉花老布,一堆堆雪白的棉花从植物中采摘,纺纱,染纱,上浆,进纱,织成了一匹匹光洁细密的土布。但在宋之前余姚仍沿袭旧有的丝织方式,“厥功甚艰”,宋亡十多年后,在杭州湾北岸的松江,来了位海南的崖州女子,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纺机,教人捍、弹、纺、织、人人称之为“黄道婆”,《辍耕录》载: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它郡,家既就殷。纺织技术很快传到南岸的余姚,生产出了有名的“小江布”,区别于“松江布”而后来者居上,棉花取代了葛麻。
  旧时,余姚越布始尊“黄道婆”为布神,姚北十多家庙会风行祭礼。农家织机屋里,供摆“布神”。清朝时,姚西马渚镇、姚北浒山镇,盛行布俗庙会,以布制龙,在每年的春秋二季,举行迎“布神”礼俗。1928年,境内的第一家省立棉业改进所建立于姚北第一镇的周巷,开设轧花打包厂,举行盛大的迎布神活动。姚江两岸的乡村农家,布神伴着灯光晕黄,棉线散着银光淡色,手摇纺车“咯咯”作响,家庭主妇搓捻牵拉,棉纱绕锭悠转,线帷绷大,一台台织布机“咔嚓、咔嚓”,声音萦绕屋里屋外,抛梭执杼,折枝,团凤,棋局,字样,花纹和色彩,组出了余姚老布一匹匹诗意。到了1987年余姚布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