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文化余姚 > 余姚民俗 > 经济民俗
物质生产习俗
发布日期:2025- 02- 13 07: 59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电子政务办

  商俗叫卖
  叫卖,又称“市声”,是古时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也是姚俗传统商业的民俗标志,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民情民俗。商贸活动多数免不得要以叫卖招徕顾客。市声主要是那些从事交易的小行商、小摊贩,为使顾客了解自己所经营的商品,用口头语言或物品作出的各种表示。余姚市声,正象南宋《梦粱录》记载的,南宋艺人已有“市声社组织”,专门“模仿各地叫卖声”的表演一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巨幅画卷,便可以从肩挑箩担、头顶货物、手掌铁勺等众多的人物中,依稀听出他们的叫卖声来。没有叫卖,是做不成行贩的。叫卖虽然如此普遍而又重要,然而,古代以文字记述它的却并不多见。《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宋代的盂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商贩“吟叫百端”,它们大概可算得叫卖的最早记载了轻吧。过去余姚小调还保留有“余姚各地特产歌调”这一传统节目,绘声给色,逗人发噱,传袭至今。
  余姚商俗叫卖,早先是怎么样的,现时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民国到解放前时期和现在的商业市声,凡是以贩卖寻常生活用品、生产用品或是收购各种小件杂物的商贩,其活动方式是穿街走巷,挨家逐户的。他们招徕买主的方式,在余姚市声商俗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种是叫卖声.也称“口唱叫卖”;一种是代声,也叫“击器叫卖”;一种也是代声,是发展的新商俗形式,称“动作叫卖”。一是口唱叫卖。叫卖声是直接说明所售商品的口头宣传,内容带有极大的宣传性和诱惑性,形式上多有节奏性和音乐性。叫卖声,丰富多采,四季都有,日夜不分。如春季,沿街挨门吟卖的,卖花声:“里山头金岙兰花头!”夏季街头的叫卖西瓜声:“哎,十个儿来卖十个!”秋天则一片卖糖炒栗子的叫卖声:如“嗳!现炒现买、桂花糖炒栗子好买啷哉,香又香来糯又糯,一个铜板买十颗!”,冬天则沿街或挨门挨户有“磨剪刀、打厨刀!”的吆喝声;余姚城乡集镇出卖的臭豆腐、薄荷糖等零食小吃或农产品如白菜、茭白、大菱、毛笋等等,都是用口唱叫卖的。其叫法也多数极为简单。比如春季下海头棉民的雪里蕻菜上市,“卖菜哉!”“菜要勿要?”甚至只呼“下海头菜哉!”。而买主也只须喊一声:“菜!”卖主就知道有要买的了。
  口唱叫卖也有比较复杂,像是一篇口头的商品简介的。比如卖糖者,把—笾各色各样的饴糖放在头上顶着,肩扛一个可以折选的货架,边走边喊:“嗬!扯白糖来粽子糖,线板糖来牛皮糖,骨啦啦松脆薄荷糖!”
  还有—种夏天叫卖土制冷饮“木莲豆腐”的(生水加木莲子),其叫法也很像是一篇韵文:“哎——木莲豆腐,凉嗖嗖,吃进嘴里滑溜溜。外加冰屑薄荷油,吃之汗水勿会流!”在直街边“笋行弄”(今南雷路)一带专卖四明山毛笋,叫卖别具一格。起先是:“毛笋来啦哉!黄泥黄牙头笋好买啷哉”后来简省为:“黄牙头毛笋!”最后进一步省略为“黄牙头!”的叫卖,买主因听熟了声音和叫卖方式,决不会误解成卖其它的东西。口唱叫卖,有一副金嗓子。马渚有个买梨膏的阿尧伯,他天天卖,天天叫,从不会吊嗓,人家都叫他“梨膏糖”,声音可以传遍三幢楼。
  其二为击器叫卖。是市声中的代声,是以其他物器声音代替叫卖的一种方式。从前,除个别以洋号洋鼓吹打外,大多数采用打击声。如义乌货啷担摇小鼓,表示破布换糖、鸡毛兑霉头纸;江西人在余姚打钹表示修补破锅、碗;敲梆,是卖馄饨的信号,余姚馄钝是从宁波传入;摇串铃,是走方郎中的声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通济桥一带,用木板敲箱子,专做“买棒冰”;就用敲木块来代替口唱。其他如“游坊郎中”摇串铃,“钉碗补镬”敲打长钳, “铜匠担”靠担头的响串(若干数寸长呈筒瓦形的铜片串在一起)发出“嚓郎郎,嚓郎郎”的声音来兜揽生意。算命瞎子的响器有两种。一种叫“惊闺”,一种叫“报君知”。所谓“惊闺”,乃是—块直径约三四寸的铜板,上钻两个小孔,以绳子系在一个像磨担一般的小木柄上,木柄的中央部位装有直杆,杆头附着一个小槌,以拇指和中指钩住铜板, 用食指微微板动直杆,使小槌撞击铜板,便能发出“当当”之声,可以惊动闺阁,吸引妇女们下楼来算命。“报君知”则完全不同。它是一只香蕉般的铁船,约长五六寸,握在右手。左手握一支铁棍来敲击铁船,发出“叮当”之声,报知算命先生来了。这种“报君知”能轻重缓急地敲击成文:“叮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铃铃铃铃……(尾声浙渐低下去,直到声音止息)”清脆悦耳,相当动听。
  三是动作叫卖。以唱带击,招揽顾客,卖玻璃刀的,卖菜刀的,打铁摊.卖胡琴的,卖吹嘟嘟的,都是坐在那里,以裁玻璃,斩铅丝,削纸头,拉胡琴,吹叫子、笛子。挥锤打铁等动作向买主们展示其货之真、巧、好,这是一种特别的叫卖。旧时在余姚城乡街头随处可见。余姚城郊种菜的菜农,在田头一个大早进城。不是到市场去买菜,而是挑着两篮南瓜、毛豆之类的新鲜货,到茶馆门口一放。彻上一壶茶,悠闲地喝茶谈天。过往行人一看便知,这货色是来卖的,只须用脚踢踢,问一声:“是谁的?”双方便可作交易了。当前在城区通济桥边,还有买老鼠药的,专门用播放余姚姚剧来推销老鼠药,路人走过只要一听到“姚剧”唱的声音,就知道要买老鼠药的。如今科技越来越发展,叫卖也有了新方式。比如卖衣服的用了电喇叭,卖老 药的用了录音机,新花样层出不穷了。
  商务习俗(上)
  【开业】  旧时商店开业,择吉日,拜财神,祈求发财。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商店,开张时放鞭炮,挂招牌,宴请宾客,拉拢关系,打折扣销售商品,以招揽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张贴写有店号的红纸,放一阵鞭炮,即开张营业。现在此俗还用在公司开业,商场开张,大多选择“八”日期。
  【青龙招牌】又称“青龙匾”,为旧时民间传统的商业广告形式。解放前,姚城各行各业商铺店肆,虽各有自己的营业范围和经营特色,但是店堂的格局,大都相类似。即一个当街的曲尺形柜台,临街一面的柜台上,陈列着商店的主要商品;另一面柜台,则为向顾客营业的场所,柜台的里端,大都竖着一块“青龙招牌”,长方形,黑底金宇,题的大都是名家书写的正楷大字,而因行业不同,有的说明商品的道地正宗,有的说明所经营商品的历史渊源.如: 酒店多题“太白遗风”、“刘伶停车”、“杜康佳酿”等;米行多题“食为民天”;水果店多题“南北果品”、“四时鲜果”等;酱园店多题“调和鼎鼐”;锡箔庄多题“洪武遗风”;亦有的“青龙招牌”上,题有“童叟无欺”、“戒欺”等,以标明商店的道德规范。
  【争接青龙】   各商家十分重视元宵节,上灯前,各商店铺肆都要在门前张灯结彩。十二日上灯,清晨要请职工吃汤团,十八日落灯,晚上则吃年糕。所谓“上灯圆儿落灯糕”。 元宵期间,商家都有“争接青龙”的风俗。民俗:元月十二日.各龙灯都要到城隍庙参赛,挂红点睛,俗称“龙灯开光”。随后,各路龙灯飞舞,分别到大街小巷、富商巨贾家去舞龙灯、开利市。各店家为了“接青龙”都要争相迎入。舞龙者则高举龙头,在招牌上兜一圈,然后,绕着厅堂、店铺,盘旋飞舞一番。有的舞龙者,还边舞龙灯,边吟吉利词,如:“天下太平万年长,青龙飞舞到店堂;一祝店家生意好,财源茂盛达三江;二祝店上多利市,生意兴隆四海旺;三祝东家身健康,多子多孙财满堂。”唱得店主高高兴兴,赐予香烛、点心和酒资红包后,才离去。也有的店家因付给的酒资太少,得罪了舞龙者,舞龙者如将龙灯倒退而出,俗称:“倒拔龙”,意为诅咒店家一年生意不利。
  【青龙吉利】   余姚商俗,重商传统习俗很浓。除夕夜,商店都要在财神堂上吊串“银元宝”,意为财神送宝。钱柜上则贴财神菩萨图像,贴上“一本万利”吉利红纸条。秤尾要扎上红线,秤钩要吊只“纸元宝”。招牌上还要挂上神马,称为“青龙吉利”。夜半封门,先放“封门炮”,祭门神,然后将门关上,以写有“封门大吉”字样长红纸两条,交叉斜贴门上,随以红皮甘蔗两支倚门,称为“戤门甘蔗”,取甜福倚门的意思。此外,各商家店铺都有摆“分岁酒”的风俗,亦叫“吃岁饭”、“吃年夜饭”,宴请店内掌柜、管帐、跑街、店员等。管帐必须随带当年帐目清单,俗称“红单”,向老板汇报。席间,老板亲自执壶,为一年辛苦的职工斟酒。酒毕,都要吃一碗“油菜汁水年糕汤”,意思是来年油水好,赚钱多。如果辞退职工,只要把席上的菜肴鱼尾巴朝向他,那位职工一见自明,当晚即卷铺盖,黯然离店。大年初一,各商店虽不营业,但必晨起开门,燃放“开门炮”,并以红纸一条,书写“元旦书红,万事亨通”,“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语,贴于店堂上,以图一年吉利。
  【祭祖师】  民间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祖师,如梨园祖师为唐明皇;火腿业拜宗泽为祖师;木匠业祀鲁班祖;竹匠业崇奉的是泰山;铁匠业的祖师是李老君;中医祀华陀,中药行祭李时珍;酿酒业以杜康为祖师,茶叶业祖师是陆羽,染坊业拜葛洪为祖师。各行各业均有祭祀行业祖师的习俗,其祭祀方式不同,或立庙春秋两祭,或店堂、班组设神位祭祀。木匠禁忌在栋梁、屋柱钉钉子和挂绳索。泥水匠打墙时,忌听到女人哭声,因孟姜女哭倒长城而有所此忌。
  【商俗行话】“行话”又称“市语”。这是社会各行各业特有的语言习俗现象。商业行话,历史悠久,行有行规,行有行话。因各行各业不同,行话不一,都带有本行业特定的、隐蔽的、外人听了也不解其义的语言。明田汝成《委巷丛谈》说:“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行,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市语因行业有多种多种,如: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足;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青,八豁,九底;绸绫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米,九各,十汤;钱行:则一田,二伊,三寸,四水,五丁,六木,七才,八戈,九成。市话有的流传至今,有的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异。如“敲竹杠”一语,目前有的地方叫“斩一刀”,老底子商人也叫“给点利市”
  【商店禁忌】旧时城乡各商家店铺,禁忌甚多。如店员在店堂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腰、手托门枋等,认为这些会把生意赶跑。店员站柜台,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忌,对顾客不礼貌。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称谓金银财宝扫进门。如肉店卖猪头要称“卖利市”,烧猪头要称“烧利市”。药店习规更严,逢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莲子”,取大发大利的意思;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取意黄金银子,也有拣“柏仁”的,因“柏仁”似米粒,培养徒工细心办事的作风;说话也常以药名讨彩头,如“连翘”称“和合”,“红毛大戟”称“大吉”,“贝母”称“元宝贝”,“桔络”称“福禄”等等。药店店员还忌嗅药,送药要说送补药,否则认为是触其霉头。
  【幌子】这是旧式商店的营业标志,是用来招引顾客的市招。龙泉山昔日“三阳饭店”门前,常用竿挂一块布,称为“酒旗”、“酒帘”或“望子”。城区各店家都在自己店铺前悬挂一种表示自己商店性质的标志,称为“幌子”。这种幌子随着多年的应用逐渐趋向统一,成为社会公认的商业标志。幌子的式样、色彩和制作质料是丰富多采的。形式及纹饰随店铺的性质、经营商品的不同而异。大致可分“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象征幌”四类。文字幌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正方形,两面涂以黑漆,文字少而精,一目了然,如旧时,城区西边“酱园街”。特多酱业,有的在酱园厂写“酱”;江南、江北城区当店写“当”等等。形象幌是用所售商品的模型形象作幌子,如旧时有的中草药铺常画一只葫芦,店铺写“四明道地药材”,表示出售中草药,葫芦是八仙之一吕洞宾专用来装天下药材的。
  实物幌即采用所售商品作为幌子,也就是说卖什么挂什么,如有的扇子店以大折扇做为幌子,鞋子店做一只大皮鞋。象征幌,即采用商店的象征物,日久天长约定成俗:理发店,都用红、白、蓝三色组成螺旋形灯柱,作为象征性标志,一望而知是理发店。
  商务习俗(下)
  【七十二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爷,作为本行业的保护者。药业、理发业信奉吕祖师(纯阳);雕刻业信奉邱弥陀;商界信奉财神爷(赵玄坦);裁缝业信奉轩辕氏;织布业信奉黄道婆;酿酒业信奉杜康;茶叶行业信奉陆羽;造纸行业信奉蔡伦;戏班信奉唐明皇;农业信奉土地爷;渔业供奉"天上圣母"、"水仙尊王";读书人则信奉"文昌帝君",木匠、瓦匠、石匠尊鲁班为祖师,每年农历五月初七设供品祭拜;鞋匠奉孙膑为祖师,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祭拜;染坊奉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祭拜;金、银、铜、铁、锡匠尊李耳为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传为李耳生辰)祭拜等。其祭祀方式,有立庙春秋两祭,也有在店堂、住家中设神位拜祭。
  [新七十二行]。进入2000年后,旧有的七十二行,有的已经淘汰,新的行业与时俱进,TC业(电子信息)、POP海报制作业(卖点广告)、美劳手创业(产生不少的陶吧、花泥吧)、玩具出租连锁业、购物超市业、音乐鲜花业、报吧、电话吧、自由撰稿人、市场信息调查业、管理创意策划业、私家侦探业、音舞娱乐业、传销业、保险业等等。
  【拜师】各行业都有拜师习俗,如雕刻业的学徒必须拜师,拜师时要挑着红烛和礼物,去师傅家磕了头。师徒双方要订合同,合同上要写明师徒关系、学习年限等,然后承认正式师徒关系。学艺期间,第一、二年,要每年付给师傅一担谷或若干钱,作为伙食费。第三年劳动所得归师傅,吃师傅的饭。一般是学习三年期满,但也有到第四年,还要为师傅白干一年,俗叫"赠工"。四年后,能独立生产,就可出师。出师时,徒弟还要挑着肉、鸡、鱼、面等礼物谢师,师傅全部收下礼物,并以凿刻刀、锯等石雕工具作回礼。在做工其间,每月初二、十六都要燃烛祭拜祖师爷,祈求保佑工作顺利。每年除夕夜,艺人们要在一把雕刀上贴张红纸和两个铜板,一起放在工作台上,插香点烛叫"照岁"。同时,民间自古以来总是留一手,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拜师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能得到师傅绝招真传的,一般只能是师傅的后裔,并进而形成了“传子不传女”的民俗心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