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发饰 | |||||
| |||||
旧时民间把发式纳入礼法的范畴。儿童为“垂髻”,头发自然下垂;后蓄“总角”,头发束为左右两结;至成年,女子束发穿笄,男子结发加冠。清时,男子剃发留辫。民国时期,剪辫留发,有平头、光头等等,儿童在头上留一束卤发,幼女梳双短辫子,少女梳单长辫子,成年妇女挽个发髻。剪短发。1949年后,发式变化不大,男大多为理平头、女剪短发,梳双(单)辫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女发形式多样,齐耳短发,披肩长发,扎“马尾巴”、 流行游泳发、短披发,长鬓发,各种流理子烫发、五彩缤纷发。男子发式也有时髦,个别也蓄短辫子。 【理发风俗】 旧时,理发叫“剃头”。理发是堕民专司职业之一,大多为女性,以家族或联户人家为单位,一般有固定的服务对象,称“绕脚埭”(理发的地盘)。乡间称呼理发者为“剃头堕民嫂”,俚语有:“堕民嫂、样样要,吃了要,还要讨。” 理发工具:肩上挎一只黑漆描金小箱,有的则是手拎一只方型藤篮(山区为竹篮),放置剃刀、梳篦、磨刀石、挖耳朵用的小竹筒、土布毛巾、烟脂香花粉(膏)。 理发口语:见人就称老爷、太太、相公、少爷(小倌人)、小囡囡。 理发隐语:牛、月、汪、则、中、辰、星、张、崖、足。分别代表一至十的数,如,回家问起“侬今天理了多少”?答;“中崖几”,意思为四元九角。 发式有西洋发、和尚头、板刷头等。修脸、剃胡须。女性多为修一下发,也修脸。 主要绝技:推拿、挖耳孔、打辫子。 推拿,又称舒筋、捶背。不管是睡觉落枕痛、感冒头痛、劳累腰腿疼痛的,一般在推拿上都采用如下方式:敲、拍、揉、搓、推、拿、端等。如推拿“落枕”,人座在凳子上,堕民先给你提提肩、揉揉手膀、头颈、推松臂筋,然后左手托着人的下巴,右手托着人的后脑,将头左右转摇几下,猛然用闪劲把头往上一提,“嚓”一声响后,就好象脑袋可以转动自如了。 挖耳孔。一个小竹筒里,装有各式竹挖耳、大小 绒毛扫、铜丝弹条、绞耳小刀、小铜起子、夹子等小工具。先用绞耳刀绞运河汗毛,然后用挖耳细挖,再用小夹夹出耳屑,用起子起松薄皮夹出,用铜丝弹条在耳朵里一弹,弹得耳朵里嗡嗡响,最后用绒扫扫净,使人全身舒麻,有的人竟在挖耳中进入睡眠。 打辫子。旧时女性有的嫌自己辫子粗难看,有的嫌自己头发少辫子象老鼠尾巴,理发的堕了有办法把粗的给你打的小巧玲珑,细的给你添上头发或用黑线叠进,打辫子做的油光水滑。 特殊理发:剃胎发和剃死人发。 剃胎发。给满月小毛头或周岁小孩子剃发,一面剃一边要逗小孩子不要乱动,比较吃力,在剃发时常说一套吉利语,称“四言八句”:递去胎发,越递越发,人财两旺、金玉满堂。麒麟送子到府庭,朝中有添新贵人。状元及第登皇榜,禄位高升喜满门。东家最少一般会付双倍工钿或外加一块银元,邀请在家做剃头饭帮工。 剃死发。主要是东家要付十倍的理发钱,用红纸包封好,寓吉利。 随着历史推移,昔日由固定家庭家族理发,到后来串街走坊理发,发展到现在的开店经营理发。发式从过去的西洋发、和尚头发、板刷头等,到现在叫不出名堂的烫发、染发、五彩缤纷发;工具也从简单的刀具发展到电动磨面、吹风了。 理发标志,现在一般理发店,在大门口安装霓虹灯外,还在门口竖一根红、蓝三色相间的旋转灯具,成为理发业的幌子,这是解放后从国外引入的新民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