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两岸是一片富饶的平原之乡,在旧时乡里农民家中,必备的铁耙、扁担、犁耙、稻桶、风车、龙骨水车等农具,是一种生产工具,是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而这种农耕文化表现的主要内涵,集中反映在农具上的字号。 姚东、姚西水稻之乡,旧时农户新置农具,设以简单祭品,点烛插香,祈求上苍。或求“一年拖破”(谷物丰收使用率高,破得快),如稻桶之类;或求“高搁千年”(有备而不需最好),如水车之类。其意望上天给予风调雨顺、年岁稔熟。请村子中有文化、善书法的先生书写字号。 稻桶。作为农民收获稻麦的脱粒用具,春秋俱用,由于形状结构简单,字号的形式也较固定,均为四字组合的成语词组,内容主要二个方面。一是表达企望丰收的心愿。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丰岁盈”等。另一类是自我告诫的语条,如“颗粒归仓”、“农乃吾本”等。这些字都写得笔墨浑厚、气势恢宏,书体以楷书为多,落款则是小字,写置制年月及族房户主。 风车。风车的字号字体较小,字体也比稻桶上的小。一般不外乎“川流不息”、“激浊扬清”等字样。这些词语书写在风车斗上、风车正面的竖脚上,显明触目,在正面车墙上则号户主及置办年月落款。同时,风车为大件农具,大多以家族形式集体购制,有直接上书“某某姓氏家”,也有写家庭迁移出处的命讳,如:某某堂、某某府第等,以资不忘祖宗。 水车。又称“龙骨水车”,字号最为丰富多采。在传统农具中水车结构最为复杂,且其造型、长度、种类也各不相同,有牛车、踏车、牵车,还有阔板、窄板之分。某家置办水车,无疑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字号的撰写或翻阅书籍,或请乡中先生,无不经过深思熟虑。因而水车的字号无不散发出一种深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深山老木化作龙,一出池塘雨水通。身似龙声如凤,云未施雨先至,禾菽无忧,皆汝之功。这两则水车字号都将水车喻作唤云施雨的龙,歌咏了它抗旱保田的功能。 活泼玲咙,婉转游龙,首向岸上,吐水田中。由尾而饮,由腹而升,由口而喷,转转都是恩。这两则字号形象地描述了水车的提水功能,特别是后者,既通俗又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在水车上号写比较普遍。 舞之歌之,歌之舞之。龙游姚江,分水四明,常熟余姚。前者形象生动地描绘手牵车车水的动作和声音,颇有古代《诗经》的韵味。后者运用双关语的修辞手法,把地名连在一起,将引水灌田、祈求丰收的愿望贴切地表达出来。 还有的更为文气:本自甲乙,成子庚辛、取壬癸、救丙丁,乘公输之巧,奇造化之妙。大轮转小轮,—动百节行,清源随上出,遍地是黄金。后稷氏树艺五谷育万民,公输子巧作玲珑润百禾。小小木龙治水,大大田亩堆金。腹藏经纶,口吐珠玉,代天功之有余、补人力之不足。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竹簟。用于晒谷、晒干菜。字号写于竹簟背面,字号简单,如“张某某”,置上购制年月。 竹箩。旧时民间农具成千上万,其字号内容丰富多彩。当前随社会发展,生产工具进步,渐渐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