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庙会风情 | |||||
| |||||
越地宁波、余姚、慈溪、奉化、象山等地庙会属“民村社赛”祭祀,祭神活动风靡各地,形成“尚鬼神,喜祭祀”习俗。余姚、上虞等浙东庙会相传始于明代,带有鲜明的海疆风俗。当时日本商人勾结武士,常等春季东南风潮汛,驾船由沿海入岸,杀人越货,进行海盗性掠夺活动。戚继光征剿来浙后,驻扎于余姚北部的临山卫和慈溪的观海卫,沿海人民纷纷组织抗倭队伍,乡民配合明军,以举旗聚集助战。此俗世代沿袭,以神庙为基地,形成结社的礼拜。时间推算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庙会时间多在春秋二季,会期随生产季节而定,三至五天不等,所祭之神,多为老百姓推崇的对象,或是文臣武将,或是名医侠士,或是孝子烈妇,或是行业保护神等等,庙会内容是祀神、迎神赛会,形式分族祭,民祭二种,余姚一隅无官祭。 庙会其间,村披新装,摊商云集,人山人海,文艺活动众多,有迎神、迎大旗、做戏、彩灯、狮灯、龙灯、马灯、踏高跷、调吊、鼓亭、甩彩瓶等,根据不同的庙会,有不同的文艺活动。庙会的有些活动,大多是迷信的信仰活动,但都有民间传统的文化音乐舞蹈特色,余姚文化馆已故的邹松寿老师在《余姚庙会》一文中说:民国23年3月25日《余姚民众周刊》“民众意见栏”载,人生在世,长年辛苦,不可无正当的娱乐,我姚的拜礼拜,起自驱倭寇,是很有价值的纪念,应该改为驱倭纪念会,只要不带迷信及兴赌博就行了!。旧时有庙必有会,庙会是香火兴旺事关庙的荣辱,旧俗中庙会良莠混杂,必须去芜存精,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继续弘扬。从浙东余姚、慈溪及上虞等地的庙会来说,主要有礼拜、庙会、行会。 1、礼拜。1949年前,民间盛行礼拜之俗。据传源出于浙东沿海抗倭入侵,礼拜庙会以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最盛,时间大抵在春耕以前,规模盛大,范围广泛。如余姚城北有“屯山社”,每年三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行礼拜日期,礼拜出巡时,十分隆重,柱首领队开路,龙头炮担,铳手作先锋,头旗、头台、旗锣、长号鸣道,一长串五色小旗浩浩荡荡,文旗、武旗、大 旗依次在巡队中间,巡迎到各村、社、户,进行绕 地,至三月十六日玉皇山岳庙会是(又称上江庙今城区东北街道)结束;姚西马渚、上虞虞东和百官汇集到青港童家山庙结束。姚北礼拜会风行泗门、周巷、浒山等地。 据《余姚六仓志》记载:余姚姚北(今慈溪一带)“二月十三至十九迎观音礼拜,化龙堰以西,尽为斋地。”说明庙会在余姚、慈溪境内极为兴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二月中旬行观音礼拜。有“初一竖旗杆,十五行礼拜”之说。在寺庙(庵)脚下占土结社,上有柱头执事,下有分类会脚,如龙会、炮担会、文旗会等。每一社会均有地产,部分地产租金作办“斋”之用。礼拜出社,斋船先发,在预定地点借斋,供给随社会脚人员中膳,继出“响团”,炮担在前。执事到齐出正社,领头的称“头旗”。接着头牌、月镜,对锣、对号、皇凉伞、帅府等,后穿插文武旗,大纛、土铳、锣鼓队、丝弦细十番和龙等。尾旗压阵在后。龙有长有短,短的十二节称十二肖龙,绣花抱彩,缀金闪银,十分讲究。如临山姚娘庙、马渚周老相公庙社的都有龙。长者约有六七十节,长二三百公尺,天华(今划朗霞街道)社有一条特别的“蜈蚣舞”,舞动起来非常好看。每社礼拜要逢庙进香,见佛朝拜,这时有“盘场”主庙做礼拜戏,看戏进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附:观音礼拜诗 【清】胡德辉 锣声远远震如雷,报道观音礼拜来。正欲钩帘低笑问,权时脱略可应该?小旗两字写巡风,更有文旗映日红。绣出庄严神宝相,原来是色不是空。传闻阵法仿孙吴,屈曲盘旋道路迂。比似回文机上锦,是谁纤巧是谁粗。困人天气正愁侬,耀眼旌旗到眼慵。多事儿童齐拍手,山坳舞起两条龙。 2、庙会。庙是实体,有一定建筑,各庙皆供奉一定的神,有一定的设施,还有一定的庙规和管理人员;会是群众的集聚,依赖于庙,是庙的附属产物。在越地,庙会是庙择一个最有意义的日子,让大家在统一的时间都来庙上庙,会是最活跃的载体,以扩大影响,兴盛香火。一般大庙和有影响的庙,都定有庙会,没有会的庙慢慢地就会破败消失。 在余姚、宁海、北仑地区和宁波城区,以交易为中心,当群众称之为“会”,庙会和庙会所产生的群众集体交易都有所不同,它的侧重点重在于精神,重在于祭礼,所造成的集市活动是为这种精神所服务。 晚清至民国时期,余姚、慈溪等地境内较有影响的庙会很多。余姚文化馆已故的邹松寿老师,对这一区域曾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如余姚城区的城隍庙会、城北的屯山庙会、马渚的周老相公庙会、泗门的岳帝会、朗霞的皇封桥庙、八堡庙、莲风庵、五岳殿等庙会、低塘的芦城庙会、小曹娥的曹娥娘娘庙、重阳庙等庙会;今慈溪的胜山庙会,宗汉眉山庙会,坎墩娘娘殿兰街,天元关帝殿兰街,彭桥乡中街兰街等等。庙会庙内做大戏,善男信女焚香叩拜,人山人海,汇集方圆百里的山民、农民、盐民和商界数万人。1949年后,将春季山货等集市密切联系起来,规模不如以前,逐渐被物资交流会等其他形式所代替,但庙会时日、集市尚存,改称为“物资交流会”,“商品交流会”等等。 礼拜和庙会。产生出了灯会和迎神赛会。旧时农历正月十三晚上称“上灯夜”,延续7天至十九日为“落灯夜”。在这段时间内,除每户人家在门口悬挂彩灯外,还要举行灯会游行。灯型有“跑车子灯”,“跑马灯”,“舞狮子灯”,“采茶篮”和“纱船扛”等。“车子灯”用彩纸丝绸糊扎,形似花轿,实作车子,美观灵巧。灯内为“姑娘”扮相的“车芯”,有乐队伴唱,常用马灯调、孟姜女调《九连环》、《十二个月花名》等曲调。最有风趣的是车子灯后面的艄公或艄婆,逗唱、嬉笑,令人捧腹。“跑马灯”装扮者,均为儿童,他们胸前挂马头,身后背个马屁股,手握马鞭,边唱边舞。曲调为《马灯调》。一般以四、六、八编队,不同颜色的“马匹”跑舞,马跃龙腾象征新春吉利。“舞狮灯”则由两人合演一狮子,一般4头编一队。舞姿有掀、扑、蹲、跳、滚等动作,以“剪刀舞”最好看。灯会上街穿村活动,先发出“灯包”。“灯包”上刻着灯会名称和征求赞助的意见,乐意赞助者用原纸包好赞助金,多少不等,当众赏赐。灯包费的收入,一般多用于公益事业。 3、行会。行会会势庞大,内容众多,参与人数众多,解放后停止,1957年“行会”又出现,因“迎神闹事”取缔。行会以迎神赛会形式出现,以集队迎神保佑为内容。按民众生活的需求有多种形式,如“青苗会”在秧苗转青或遇灾荒之后举行,祈求年丰岁盛。“天医会”多在出现瘟疫时或在瘟疫流行之后举行,意在祈神医病。久旱不雨,则发起“龙神会”,行会至龙潭求神龙降雨。下半年庙会多称“兰街”,如余姚镇、陆埠、三七市、丈亭、牟山等集镇。每当兰街期间商客游人云集,在神前问凶卜吉,也有祈财富,还心愿,求子嗣,卜婚配的。各地商贩择地搭棚设摊,香烛锡箔,农具山货,杂物器皿,糕饼小吃,百货竞销;各种摊档小店,形成数里长街。乃至江湖卖艺,测字算命,郎中行医等等,相聚成市;商贾资助演戏,赌主开始设局,人来人往,煞为热闹。南部四明山地区,还设有拳坛,举行拳术比赛。每逢集会,各派武林高手,约定设场比武,以提高武艺,增进友谊。这种民间文化习俗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1:城北天王会 在今天余姚东北街道永丰村,在胜堰桥西,清朝时候有一天王殿,内祭“东嘉忠靖元帅菩萨”,村民为驱邪保平安,拟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初三两天,为千秋华诞日出殿迎会。迎会地盘在今天的东北街道、西北街道北部、低塘郑巷。1957年后停止。 2:马渚十月半庙会 始于明朝弘治年间,是余姚西部最大的庙会,日期是农历八月二十二,到清朝雍正年间,定为十月半庙会,规定农历十月十四至十六为正日,十三、十七二天为从日,会期五天。庙会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程序:主要有:迎神赛会、做戏(杂耍)、物资交流。至1950年马渚供销社成立,改称“马渚十月半物资交流会”。 3、临山庙会 临山昔为明朝抗倭卫所之一,是浙东沿海著名的军事要塞基地。旧时临山有城,城内有“十庵九庙”,城外有“十庙九庵”之说。据有关史料,明朝进士赵文华,在向皇帝奏折中,上言抗倭条阵中说:倭寇狂獗,系沿海军民对海神祭祀不勤,敬奉不周所致。 临山庙会,早在唐朝时候以姚娘庙会为开端,至明代,因军事原因,祭海神成为庙会特色,重要庙会:由朝廷敕建的天妃宫,天妃宫庙会;由民间神,乡民建造的晏公殿,晏公殿庙会等。其它还有玉皇庙、太尉殿庙、观音庙、东岳庙、城隍庙、财神庙等等。庙会的主要民间艺术,带有浓厚的海防风俗,迎大旗、迎晏公晒龙王等,有二条龙,一为任家村的绷龙、一是方家村的甩龙,还有湖堤村的“蜈蚣队”。比较有特色的是天妃宫,是姚北妇女求子的庙宇。 4、大岚“天齐会” 大岚在四明山区腹地,旧时山民以丁家畈岳殿为中心,有“天齐会”,会势也很庞大,会辖沈家、鲁家、朱夏三个分社,岳帝庙会每年在二月初七举行,是山民最大的民间节日活动,会期期间,在丁家畈形成“庙市”,据沈远波老师的《迎神赛会》记载和本人在2000年参加余姚民协在石鼓、后朱、丁家畈的民俗采风,现记录如下: 大岚天齐会,属纪念性的大型民间民俗祭礼活动,活动打破地域界限,其“迎神赛会”是展示山民群众民间艺术的一种载体形式,凝聚山民的一种共同信仰文化现象,是祭礼的舞蹈,祈神娱人作为主要内容。其祭礼程式是庙会行会,时间三天,到各社进行巡会。其队伍方阵:1、大旗开道。一面红色方形的总令旗开道,上绣“令”字,其后为红色方形社旗,社旗上用金线绣“齐天社”三个金色大字,旗周边绘各式信仰人物图案,后有一面“总管旗”,其后跟随四面“四将”小旗。2、鼓乐队阵。大岚山区又称“敲场队”,对锣、小锣、发、镲、鼓不等,以雄壮的民间音乐上路,后随二面令旗、三角小旗若干,擎旗者穿红马甲,背后写有白色“兵”大字,后有二人背插二支令箭,执大刀护拥,身后有背花竹者跟随,其后有自愿扮若干“囚犯”山民,有妇女、有老人、有小孩子不等,着玄衣,肩荷木枷,项挂索链,手戴镣铐,这批自愿为“囚”者,皆是各种原因患病灾祸等,向菩萨许愿的人,在棍棒、镗叉的押着下渐行。3、神像仪队。大岚流行信仰灵官和岳帝菩萨,由四人大轿二顶,轿前举肃静、回避旗、轿先灵官后岳帝,一顶顶黄雨伞其后伴随。4祭礼乐队。“大敲场”,皆是民间常用器乐,其中独特的是一对花苏,花苏长二米,口似喇叭状;其后是炮铳队,炮是山民特制的“檀树大炮”,放时震天动地,铳是铜铳,朝天放铳。5、民舞展示。大岚行会,民舞富有特色,三十到五十面不等白底青边三角小旗相随,后有高桡队伍、舞龙队伍(流行青色)6、民众队伍。最后是一批批群众。“天齐会”有会产会山会田,各分社皆推举分社负责人,每年正月初一由会首邀请,以拜岳殿菩萨形式,商议行会事项。 5、余姚民间的几位神: 【桑九候王】传说为今马渚斗门桑家人,一说为四明山,一说为上虞,为命除虎,后人纪念。在余姚,有马渚镇斗门九功寺,云楼下坝“大家庙”,临山寺前湖小青山庙(又尊为草稍菩萨),上虞有谢桥镇石库庙等。 【蚱蜢将军】传说为今牟山镇竺山村人,一说为姚北海边人,姓刘,因闹蝗灾,为民经常在田间捕蚱蜢保庄稼,神奇的是手到灾除。端午哪天因早出捕虫,中午回家饥饿,见其嫂子在炒端午豆过节,伸入向锅中去捞,嫂子用镬铲柄吓他,一不小心被镬铲柄击中而死亡,村人感他除虫有功纪念他。还流行一句俚语:你当心吃镬铲柄(成了小叔子,丈夫的弟弟的代名词)。余姚姚西北建有许多“刘将军庙”,有名的庙:牟山竺山村“刘猛将军庙”、泗门塘后的“九莲庵”。建有“刘猛将军会”,行会涉及整个姚西北地区,东远到上虞百官镇、西到今慈溪浒山镇,1914年泗门和临山为因迎刘猛军闹事,官司打到杭州省里。 【周老相公】为民做好事,建“相公殿”,有相公殿庙会,祭巡周老郡王。姚北海头、浒山一带、余姚城区、姚南等地区有庙纪念 【龚侍郎】四明山鹿亭人,为山民办好事,建庙纪念。 【滑寿】传说为名医,居余姚,在余姚城区、青山滑家桥有庙纪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