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告公示
发布日期: 2025- 03- 24 11: 22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牟山镇
索引号 002975282/2025-62290
组配分类 公告公示 发布机构 牟山镇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5-03-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公示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余姚市牟山镇青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

01 规划总则

1.1 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城市发展需求,统筹谋划协调区域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关系,对青港片区周边土地空间布局和功能重塑,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合理有序地展开,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特编制<余姚市牟山镇青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下一步规划实施提供法定依据.

1.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4)

6,<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1)

7,<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分类指南(试行)>(2021)

8,<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2014)

9,<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8)

10,<余姚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16)

11,<余姚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12,<余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

13,<余姚市牟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评审稿)

14,<余姚市牟山镇河道规划报告>(2010年)

15,<余姚市牟山镇青港村实用性村庄规划>

16,其它各类相关规划

17,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等

1.3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牟山镇青港村,具体位置为桂花庵路以北的纳入开发边界的历史遗留矿山区域,分别为原青江采石场7.83公顷,原姚西采石场10.97公顷,规划总用地面积18.80公顷.研究范围适当扩大至周边现状山体.

1.4 规划期限

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余姚市牟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相一致,规划期限为2024年-2035年.

02 功能定位和规划结构

2.1功能定位

依托牟山特色农业产业,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等要素,结合矿地特有地质环境条件,发展农产品研发展销,康养度假,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旅项目.

2.2发展目标

矿山综合开发利用样本典范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示范点

2.3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一片多点"的规划结构.

一轴:指沿桂花庵路形成的田园生态观光轴;

一带:指联系东西两个区块的山体生态游憩带;

一片: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片;

多点:休闲集散广场,休闲公园,观光平台,登山观光点等.

03 控制单元规划

3.1控制原则

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分量平衡,弹性开发"的控制原则.

3.2 单元划分

本规划区划分1个控制单元,单元编号QG-01.

3.3 控制内容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8.8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8.76公顷,总建设容量为7.25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

04 用地规划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7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46.60%.规划非建设用地面积10.04公顷,主要为农林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53.40%.

4.1 商业服务业用地(B)

规划商业用地4.83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5.14%.

4.2 交通运输用地(S)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1.8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1.12%.规划城镇道路用地1.31公顷;规划社会停车场用地2处,用地面积0.54公顷.

4.3 绿地及开场空间用地(G)

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面积2.0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3.74%.其中公园绿地1.34公顷,防护绿地0.43公顷,广场用地0.31公顷.公园绿地包括块状绿地以及沿路带状绿地,防护绿地主要边坡防护绿地,广场用地位于东侧区块中部,结合治理后地势进行设置.

0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1 规划原则

根据余姚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规划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指导"的原则.

5.2 配套要求

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社区级进行配置,考虑本次规划区是以商业服务业功能为主,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文化体育,市政公用两项设施.

06 绿地与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6.1绿地规划  

挖掘矿坑独特的场地特性,通过生态修复,功能再生,空间整合,打造多层次的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及开敞空间用地2.0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3.74%,其中公园绿地1.34公顷,防护绿地0.43公顷,广场用地0.31公顷.

6.2水系规划

规划区水系主要是东地块西侧的景观水体,可结合沿线公园绿地,打造连续丰富的空间景观.

6.3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本区开放空间主要为两个层次,开放空间廊道和开放空间节点.

开放空间廊道主要是以东地块的集散广场为主,并结合周边山体,水体形成连续的游憩景观廊道.

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主要是规划的2处公园,分别为西地块的入口景观节点和东地块的边坡公园节点.

6.4慢行系统设计导则

规划区慢行系统主要由商业步行区,绿地景观步行区,登山步道区.

07 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

7.1道路系统

1,对外交通

规划区内东,西两地块各经由一条宽7~15米的村道(其中东侧村道宽7~11米,西侧村道宽7~15米)经南侧胡陈路(宽6~9米),桂花庵路(宽6~9米),鹰山路(宽6~9米)等与S319省道,临牟公路实现连接.

2,内部路网结构

规划区内东,西两地块内各规划一条环通的城市支路,其中东地块规划道路(环路一)宽10米,西地块规划道路(环路二)宽8米.

3,道路等级

规划区内两条道路等级均为支路,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

7.2公共交通

1,公交首末站

规划区内未规划公交首末站.

2,公交停靠站

考虑规划区内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拟沿村道一和桂花庵路路口,村道二和桂花庵路路口各规划一对公交停靠站.

7.3交通设施

1,城市公共停车场

沿规划区东,西两地块的东南角各规划一处公共停车场.

2,路内停车位

规划区内两条支路均不得设置路内停车位.

3,建筑物配建停车位

规划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的配建停车位均应按现行停车配建要求及标准执行.

4,加油加气站

规划区内未规划加油加气站.

7.4出入口规划及竖向

规划区内地块出入口开设应按<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2023版)相关的要求控制和执行.

规划区东,西两地块已有专门的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工程的方案,分别为<余姚市牟山镇青港村原青江采石场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工程初步设计报批稿>(即东地块),<余姚市原姚西采石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勘查及治理设计方案>(即西地块).设计方案对两地块的场地标高均有规划,东地块规划标高为10米~15米,西地块规划标高为17米~25米.

结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道路纵坡的控制要求,确定规划区范围内道路和地块竖向标高:

1,规划区对外交通依托两条村道,其与规划区内部道路接驳时道路纵坡坡度按不大于8%控制.

2,规划区内部道路纵坡坡度按不大于3.5%控制,纵坡坡长按不小于60米控制.

3,规划区内基地车行口对应道路纵坡坡度按不大于2.5%控制.

4,东地块规划道路标高范围9.5米~15米,西地块规划道路标高范围16.4米~23.4米.

5,道路沿线各地块的地坪标高按高于周边道路最低路段标高15-25cm控制.

08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8.1 给水工程

1,需水量测算

经测算,至规划期末,本区规划最高日需水量为255.75吨,按照日变化系数1.3计,则平均日用水量为196.73吨/日.本区总建设用地为8.76公顷,单位建设用地最高日用水量为2919.52吨/平方公里.

3,供水设施规划

根据<余姚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22-2035)>,本规划区给水由马渚-渚山水厂供应,水厂总规模为12.0万吨/日.水源为四明湖水库.

4,管网布局

本区域给水管道由青港村桂花庵路上DN300的给水管道入.由于本区块两块用地竖向标高已经超出水厂供水水压范围,建议地块内设置增加泵站或高位水箱,为区块供水.在地块的沉淀池的适合位置设置消防取水口.室外消火栓间距规划不大于120米.

8.2 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

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2,雨水工程

雨水根据分散,合理,就近的排放原则,分片排入附近水体.地块为采石场生态环境治理后用地,竖向变化较大,且四周为山体,规划地块雨水采用排水沟的方式排除雨水.

东侧地块治理区汇水总面积约192575平方米,根据余姚市的暴雨计算公式得出地块10分钟的暴雨量为5681m3,现状地块保留的沉淀池总蓄水量为16688m3,能满足地块排水要求.

西侧地块治理区汇水总面积约78316平方米,根据余姚市的暴雨计算公式得出地块10分钟的暴雨量为2310m3,现状地块西南侧小池塘的总蓄水量为5742m3,能满足地块排水要求.

本区块的规划建设以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为原则,雨水径流控制标准主要为综合径流系数的确定,一般按照不超过0.6进行控制;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应小于40%.

4,污水工程

(1)污水量预测

以产污系数0.9,截污系数1.0,绿化浇水直接渗入河道计.根据以上预测,至规划期末,本区平均日污水总量为182.54吨/日.

(2)污水排放系统

本区地块经收集后分别排入附近村庄的分散式处理系统中.

(3)其他

为确保污水管网和末端处理厂的良好运行,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给类污,废水应严格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中规定的限值.

从规划区环境卫生着手,及时清理区内道路路面,杜绝各类垃圾随意丢弃,堆放,尽量减少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雨水口管理,严禁向雨水口倾倒各类垃圾,严禁各类污,废水排入雨水管网管网,加强对各类新建地块管网建设监督,杜绝雨污管混接现象.

8.3 电力工程

1,负荷预测

根据各类建设用地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指标进行测算,本区用电负荷预测0.04万千瓦,同时率以0.8计,本区用电负荷为0.03万千瓦.本区总建设用地为8.76公顷,单位建设用地最高用电负荷为3.4万千瓦/平方公里.

2,电网设施布局

根据用电负荷预测和电力部门相关规划,规划本区不再设置110KV变电所,由现状110KV峨眉变提供电源.

8.4邮政通信工程

1,发展目标

至规划期末,本区邮电通信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电信网加速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发展可视电话,宽带可视图文,宽带无线通讯及多媒体通信等宽带业务;基本实现光缆到户,到桌面,完善各类网上应用系统.新建成高速的通信网络,形成主体型,高科技,现代化,大容量的电信基础网络,实现光缆到路边,光缆到大楼,光缆到用户.电信线路采用管道敷设形式,电信线材应以光缆为主.

完善邮政设施的布点,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迅速方便的邮政服务网络,开展多种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2,装机量预测

经测算,至规划期末本区固定电话用户需求量为49门.

3,通信设施布局

规划电信,移动,联通的无线基站按服务半径400-600米布置,规划要求不同通信营运公司尽量采用同塔不同平台布置,基站选址采取预留土地自建或结合建筑建设,自建基站占地约30-50平方米,附建筑视建筑自身情况决定.本地块三面环山,移动通信信号较差,建议在两个地块中间的山体上建设移动通信基站一座,为地块提供移动通讯信号.

进一步完善城市电信管网建设,规划建议由政府统一建设通信网络,有线电视,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网通等同类弱电管道纳入统一管理,由相关各部门向镇政府购买

或由各部门出资委托镇政府统一建造,管网建设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同类性质弱电管道位于同一管位,节约地下空间资源.

通信线路采用管道敷设形式,并与市政道路建设同步,要求各类通讯管道在道路内占用同一管位,以节约地下空间资源.

8.5燃气工程

1, 用气量预测

因地块地处山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燃气管道铺设不便,且地块用气量不大,本地块用气由瓶装液化气提供.

8.6管线综合

区内道路各类管线布置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管线在道路单侧布置时,在道路中心线以西,以北,安排布置雨水管,给水管,中水管,电力管(沟);在道路中心线以东,以南安排布置污水管,通信管,燃气管,热力管.

当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照下列原则处理: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小管线避让大管线;压力管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的整治和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

8.7环卫工程规划

1,垃圾量预测

根据<余姚市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生活垃圾产量采用人均指标法预测.人均日产垃圾量指标按1.1千克计,规划区最高旅游人口按照1000人计算,则至2035年,规划区最高日产生活垃圾量为1.10吨.

2,垃圾收集与处理方式

本规划区垃圾收集由余姚市统一处理,由小曹娥垃圾综合处理厂集中处理.

3,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转运站

本规划区不设置垃圾转运站.

(2)垃圾收集点

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相适应.

(3)公厕

本规划区在东地块和西地块快各设置公厕一座,每座厕所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

09 防灾规划

9.1 防洪排涝规划

1,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近期按20年一遇,并与湖塘江,牟山江,青山港江等河流防洪规划相衔接,远期防洪规划标准按50年一遇控制.

2,排涝标准

准按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

9.2 消防规划

9.2.1消防站点布置

本规划区内不新增消防站,依托区域消防站,配备若干消防器材.

9.3 人防规划

规划东地块广场,用于进行人流疏散.

规划利用地块内环路,结合区块外桂花庵路为疏散主通道,灾时向临牟公路,319省道方向疏散.

9.4 抗震规划

9.4.1 设防标准

规划区均属非地震区,极少地震,历史上没有大的地震纪录,为国家地震6级设防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本区地震动参数为小于0.05g(Ⅵ度),属非地震区.

9.5 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区无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应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网络,认真做好监测预警预报,特别是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和互救能力.做好预防工作,防止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矿地边坡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01规划结构图.jpg

02用地规划图.jpg




03控制单元划分图.jpg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