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北地区,原为浙江海盐主产区,所产官盐,年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有浙江“盐都”之称。余姚民间百姓所说的,家家户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其中之一。 我国盐业历史悠久,盐的产地辽阔,产量丰富。 海盐是盐的主要来源。海盐者,是通过煎煮或晒干海水而得。我国沿海地区产海盐,古文献中早有记载。 余姚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区,其盐业生产历史已有1300余年。海盐产量长期位居全浙之冠,原庵东地区是浙盐主产地。余姚盐场 ,位于杭州湾南岸,始于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规模。 宋庆历七年(1047),沿海人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据余姚县志史料记载,宋代余姚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其中石堰、鸣鹤两场的盐产量占钱塘江口南岸7个主要盐场产量的64%。盐的质量方面。《宋史.食货志下四》中说:“石堰以东近海水咸,故虽用竹盘面盐色尤白。”以后,随着钱塘江口门的移动和杭州湾海岸的淤涨,许多盐场先后废止。13世纪后,石堰、鸣鹤两个盐场的实际作业区也不断向北推移,最后形成了庵东盐场。 余姚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阶段。宋代至清咸丰年间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 盐板是晒盐的主要器具,以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框围拢,以便贮卤,板面平滑,合缝之处嵌以油灰,以防止渗漏。1938年,余姚庵东盐场的盐板数量高达67万块,原盐年产量10万吨以上,占浙江省原盐总产量的40%,确立了其全浙第一大盐场的地位。盐板晒盐虽然比原始的煮盐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盐业工厂的劳动强度仍很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1953年,庵东盐场(后因行政区划变化,划入慈溪)的部分产区开始滩晒试验,建立了滩晒试验场两处。庵东盐场出产的盐,在历史上除供应浙江省所用以外,还供应江苏、上海、皖南、赣东等地,“浙江盐都”美名远扬,成为余姚(慈溪)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由于海水淡化等原因,庵东盐场的部分盐田开始废盐改农或挖塘养鱼,原盐产量逐年减少。现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在庵东,昔日的“盐都”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宁波新城,连接余姚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