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024-80887 | 内容分类: | 提案议案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4-06-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责任处室: | 余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5号提案的答复 | |
尊敬的王文杰委员: 《关于推进余姚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对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关心,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增长引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2020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决策部署,先后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三年行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培育智转数改项目311个,获评各类宁波市级以上数智转型荣誉112项,两项数量均居宁波前列;我市先后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首批产业大脑试点县、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宁波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城市重点区域等荣誉。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三个先行”推动企业想改愿改。始终把智转数改作为企业提效、产业提质的有效抓手,突出规划先行、政策引领、试点探索,营造政府主推、企业主导的良好氛围。一是突出规划先行。出台《余姚市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行动方案》,实施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三年行动,滚动实施“一业一案一平台”“N+X”等数字化改造模式,细化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力争到2025年全市完成智转数改制造业企业30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造典型案例。二是突出政策先行。在新一轮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中,明确专项政策、专项资金,对企业智转数改标杆项目、细分行业智转数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如对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G全连接工厂等数字化改造标杆最高给予投入额15%的补助;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软性投入额50%、最高40万元的补助,并指导企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到5.16亿元政策资金用于支持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突出试点先行。聚焦行业先试,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模具)、美妆包材等省市级重点数字化改造行业中,选择智能家电行业开展先行先试,组织召开家电行业数字化改造现场会,63家企业列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名单,工作经验在全省智能制造年度会议上作分享交流。坚持企业先试,提速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数字化标杆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宁波级以上智能工厂56个。 二、以“三个全覆盖”推进改造提质扩面。深入实施“三个全覆盖”行动,系统筹划、分层推进,持续提升行业、企业整体数字化能力水平。一是鼓励“大优强”企业建设智转数改标杆。以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运维服务等环节为切入点,采取“1+1”模式(即1个行业至少树立1个龙头标杆),推进“大优强”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和行业试点标杆项目,逐步涌现舜宇光学镜头智能工厂、更大汽车轴承精磨车间、富佳5G+智能家电产线和贝隆精密精密模具工厂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智转数改场景。目前,全市光学、汽配、家电、模具、新材料、集成电路、橡塑等重点行业已初步实现标杆全覆盖,“大优强”企业改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鼓励中小企业“N+X”数字化改造。秉持行业统筹有序推进理念,大力推进N+X改造模式(N即行业共性痛点,X为企业个性需求),率先在家电行业17个细分领域、200多家规上企业中遴选100家企业进行试点,充分结合注塑、钣金、机加工、装配等生产场景和产值规模等因素,探索形成具有余姚特色的“6+5”改造方案。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阶段及以上覆盖率达到80%,打造家电数字化改造样本企业5家(如泰利、新大利、浩嘉)、入库培育企业99家。三是鼓励打造重点产业链平台。持续推动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鼓励链主企业打造特色专业型平台,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设汽配平台2个、高端装备平台4个、家电平台4个;2023年平台营收达4.3亿、增长58.2%。通过平台赋能,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全市累计已获评宁波级以上云上制造、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项目48个。 三、以“三支队伍”构建供给支撑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壮大数字化服务商、专家团队力量,加快构筑软硬产业一体化的供给支撑体系。一是坚持做强本地硬件支撑队伍。坚持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做强关键基础件、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化产业集群规划设计,培育打造机器人、智能成型装备等标志性工程服务产业链,累计推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1774台(套),累计培育省市级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23家。二是多渠道培育本土软件服务队伍。依托机器人智谷小镇、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通过外部招引、业务剥离、发展转型等模式,鼓励本地龙头企业成立智能制造或软件服务公司,大力培育和利时、威尔信息等数字化服务商,构建形成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服务体系。2023年互联网与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38.2%、居宁波第1。三是加强数字化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导入省、宁波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资源,常设余姚数字化专家指导队伍,重点在企业智转数改诊断、评选优秀数字服务商、优秀转型方案评选等方面给予我市更多支持。常态开展智转数改管理人才培训班、研修班、数字赋能等活动,壮大本地数字化专家队伍,目前已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活动60余场、培训1300多人次。 四、以“三个保障”打造精准服务环境。深化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强化高效服务支撑,夯实智转数改改造基础。一是夯实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持续推进5G网络进园区、进企业,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3506个,已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5G信号全覆盖。大力推进“双千兆”网络工程,三大运营商合计光网接入能力超过170万线,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2000Gb/s以上,有线无线信号的全面普及有力保障了智转数改的顺利实施。二是夯实资源要素保障。聚焦改造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工业项目用地资格联合评审,优先支持智转数改项目拿地、增容、增资、扩产,累计已有18个项目获得重点项目用地资格并开工建设,贝隆精密、德昌电机等智转数改标杆项目建出成效。探索建立智转数改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波波知了”等专项信贷产品。三是夯实咨询服务保障。聚焦企业创新应用等方面痛点,畅通企业智转数改咨询通道,个性化开展诊断服务,目前已有205家企业已实施数字化诊断。常态化推动企业工业领域工控安全态势监测,组织企业参与省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百企诊断”等活动,累计完成40家重点企业、60个重要系统的现场诊断。 虽然我市在制造业智转数改方面进行了探索,新一代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比如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不足,缺乏明确的应用路径和应用案例,供给侧能力不足等等。结合建议内容,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市人工智能相关工作要点和任务要求,充分挖掘发挥本地优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协调调度,强化资源统筹,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制定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举措和实施方案,出台因素法分配专项资金政策,围绕算力普惠供给、数据流通共享、模型研发创新、应用场景建设等重点方向给予支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重点项目,在用地、用能等要素方面予以保障。 二是打造标杆示范。进一步扩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项目培育库,鼓励企业面向自身需求或行业痛点,打造一批转型增效型数据产品或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建设数字新技术融合优秀应用场景。围绕“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深耕垂直领域,在未来工厂、5G工厂、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建设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环节的融合应用,培育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可复制性的典型应用场景。组织开展优秀试点项目遴选,加强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案例、企业典型经验等宣传推广。 三是强化产业培育。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全市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库,构建人工智能企业培育梯队,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重点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孵化一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牵头,以人工智能核心产品和系统创新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大人工智能企业招商力度,加快培育人工智能融合产业集群,鼓励特色众创空间、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双创载体。 四是加强人才引育。深入实施市顶尖人才科技项目、甬江人才工程、姚江英才计划等,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顶尖人才和团队,并做好高端人才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创新策源力和产业引领力。重视本地人才培养,举办人工智能赋能对接会、行业论坛等高端活动,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大赛,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主要领导:王燎民 联系电话:89554201 联 系 人:郁 勇 联系电话:89554227
余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5月20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