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 12- 09 16: 12 | 浏览次数: | 字体:[ 大 中 小 ] | 信息来源: 市气象局 |
索引号 | 720426667/2024-84714 | ||
组配分类 | 规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气象局 |
生成日期 | 2024-12-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余姚市气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计划 | |
2024年,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要求,结合余姚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服务理念,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现将今年工作进展情况和明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全面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党建引领全局工作不断推进 一是突出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书记抓、抓书记”。二是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有力有序开展。组织每位党员逐条讲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活动。邀请专家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解读报告。深入贯彻上级气象部门和余姚市委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组织开展全市正反面典型案例集中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勤廉余姚•以案释纪”警示教育,持续深化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进一步提升党纪学习教育实效。三是根据浙江省气象局党组巡察办关于印发《余姚市气象局党组巡察反馈意见》和整改工作要求,制订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每一项整改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完成的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巡察整改。目前已阶段性完成巡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和佐证材料报省局巡察办。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和作风建设。党支部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宣讲纪律党课,联合结对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 廉洁共建树清风”主题党日活动,同时将阳明文化融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宣传长廊、清廉办公用品、廉洁短信提醒、海报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清廉文化氛围。五是推进党建基础工作规范化。局机关党支部连续五年获宁波市委组织部“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六是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慈善一日捐”等公益活动。 二、扎实推进基础业务工作,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1.根据“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全力做好公众天气预报及各种灾害性天气过程、重要季节(春运期、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关键时段(森林火险高发期、梅汛期、台汛期)、重要活动(高考、大岚登山大会、四明山越野赛、星空音乐会)的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其中四明山越野赛和大岚登山大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均得到主办方的肯定和感谢。努力提升气象监测能力,新建六要素自动站7套,温雨站3套,气象站网监测密度提升至4.3公里。完成X波段相控阵雷达建设,目前雷达数据产品已应用于实际业务,进一步助力气象预报预警质量提升。按照精细服务的要求,做好分行业等梯次化预警服务,并第一时间通过电台、电视台、微博、微信等载体进行发布,为防灾减灾和各项重要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截至10月25日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气象呈阅件》1期、《重要天气报告》5期、《气象内参》94期,《农业与气象》60期,发布预警信号161期,微博博文2701条。 2.按照部门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框架或备忘录,进一步深化部门联动。先后赴应急、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走访调研,了解业务需求,共商合作机制。依照大中型水库水位情况,启动抗旱保供水专题服务,每日发布近30天实况通报及未来天气预报,为抗旱保供水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与水利部门开展联合调研,摸清山洪灾害风险底数,完成雨量、水位、风险隐患点、预警指标等数据共享,推进“余姚小流域山洪定量化风险预警”落实。进一步推进“气象*金融”工作,与银监局余姚支局共同召开金融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同时和人保余姚分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加快气候金融产品落地,先后联合人行余姚支行、农行余姚支行、农商行余姚支行开发水稻、樱桃“农业气候贷”产品和甲鱼“渔业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80万元。 3.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做足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一是发挥“气象要素×”赋能作用,打造余姚智慧农业。建设2套棚内作物气象观测设施、1套水稻农田小气候观测设施、1套综合气象探测设施及茶叶、杨梅农气站各一套,实现全天候不间断气象监测,探索新型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和精准种植,精准预测的农业气象管理模式。二是加强作物观测,针对关键期进行加密服务。于樱桃花期、杨梅成熟期及茶叶霜冻期等关键时期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并制作精细化霜冻指数预报、杨梅采摘气象指数等专业服务产品,便于农事活动开展。通过微信群、短信等渠道发布重大天气过程的农事建议,提醒做好各种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三是提升特色作物品牌影响力。成功申报四明山镇茶叶气候品质认证,5月联合省农科院为全市60余名涉梅乡镇街道农安员及杨梅大户开展“一县一品一策”产业建设气象专项培训,同时开展大樱桃引种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融入地方“EOD”项目,加强气象赋能。 4.深挖气候资源禀赋,做好生态气象服务工作。一是开展云海观测及预报服务。新建白鹿气象自动站,2024年结合云海观测结果及自动站统计数据开展白鹿峰云海特征分析,同时通过“余姚天气”微信公众号发布云海指数预报,促进白鹿景区热度提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开展四明山区立体气候分析。利用移动自动站、区域自动站数据分析四明山区气温分布特征,结合地形地貌挖掘山区局地小气候特征,助力四明山天然氧吧资源挖掘,也为山区赛事活动精细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继续深挖本地气候“红利”,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探索开展星空指数预报,针对鹿亭乡、大岚镇和四明山镇的多个露营点开展实地调研。在国家级以及宁波市一级持续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品牌宣传,挖掘气候品牌深层次影响力。 5.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四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对全市气象信息员进行了年度业务培训,就最新修订的气象灾害预警进行了专项讲解,让气象预警进一步当好防汛减灾“发令枪”。二是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创建工作。召开2024年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创建会议,已完成30个新创建村社区材料的宁波市级验收,同时完成24个村社区的常态化复核工作。三是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事业。年初印发2024年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方案,相关装备及人员信息完成公安年度备案。为提升我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作业能力,新建四明山森林公园人工增雨烟炉点,同时开展新型燃气炮试验作业。做好奉化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气象保障工作,作为宁波地区的人影地面作业集结基地,顺利完成作业人员及弹药保障。 6.继续强化履行防雷和升放气球领域社会监管职责,持续推动气象法治建设。一是规范气象行政审批。规范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各类行政审批行为,规范中介超市选取中介机构、落实政府委托购买服务。截至10月底,共计受理各类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89件。二是推进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三个一”管理。开展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专项督察检查行动,举办防雷培训会议1次,截至10月底,“一企一档”防雷数字化档案建设、“浙里防雷”绿码率、防雷检测机构扫码溯源检测、落实亮码检查均为100%。省平台系统溯源异常处理72条。共计开展现场检查52次,开具防雷隐患整改通知书11份,完成整改11家。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实行每季度评分制。三是推动“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赋能基层治理,主动对接综合执法部门,联合加强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巡查,发起线上联合会商、行政处罚案件结案各1件,查处并移交雷电防护装置未经竣工验收擅自投入使用案件2件。四是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地生效;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指导和督促防雷安全重点企业法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制,强化监管,提升企业雷电防御知识宣传和日常风险防控能力。为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行政执法实务讲座1次、发布“以案释法”案例1份。五是配合做好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化中介服务集成改革“十破十提”专项行动。加强信用应用,建立行业诚信体系。推进省级以上平台区域雷评事项,余姚两家园区均已开展相关工作。 7.以气象科普服务团队为依托,创新气象科普服务形式。一是推出余姚特色科普IP——“阳明祈雨”手办,开发“阳明的诗与二十四节气”手账本、“风调雨顺”书签等阳明系列气象文创;开设“阳明诗词中的气象密码”科普博文专栏,发布博文8篇,联合文旅开展“阳明公仔云游记”旅游科普打卡活动;配合市纪委开展“良知·廉行——阳明心学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二是打造气象主题研学线路,打造5个涵盖气象现代化、农业气象、气候自然风光、阳明文化与气象、历史变迁与气候的研学阵地,开设“气象万千——气象预报员成长营”、“逍姚游 趣氧吧 观云海”、“小小预报员”共计3期暑期气象研学营,活动受央视新闻、中国天气、余姚日报等报道,此外在余姚国家基本观测站开展气象科普与普法宣传活动6次。三是加强节气科普宣传,推出《四明节气说》第三季《逍姚游》系列科普视频,联合文旅发布“阳明节气笺”系列节气宣传,聚焦各节气中余姚当地的特色旅游景点和时令景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气象及农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截至10月底,累计推出系列视频14个,获学习强国平台推送3次,累计阅读量2万余人次;制作《四明山冰雪惊喜》视频1个,报送参加大美中国 气象万千”系列宣传活动;发布四季印章1枚,融入“姚城in迹”集章活动。四是持续深入开展“科普四进”活动,科普进校园首次走进高中,“气象实验秀”常态化进校园,共计开展气象校园科普讲座5次,受众群体4000余人;与余姚市实验学校签订教育合作协议;结合凤山街道团工委“青创最名邑”系列活动,在嘉悦广场建设东城社区气象科普站1个;科普进社区共计在“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开展宣传科普活动5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8.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组建农气服务团队、气象科普团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上挂下派”交流活动。今年获得浙江省气象行业技术能手、浙江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技能竞赛三等奖、宁波市气象行业技术能手、宁波市气象部门讲书大赛三等奖、宁波市气象行业监测预警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奖各1人次,新入选宁波市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人,“余姚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开发项目”获得2024“舜数智创杯”余姚市数据要素×挑战赛三等奖。今年新招聘1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三、明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们将根据上级气象部门及余姚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成“十四五”规划,认真谋划十五五规划,继续推动《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落地落实,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余姚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作出新贡献。具体的重点工作为: (一)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1.全力以赴守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对气象决策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做好防涝抗旱两手准备,提前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提高高影响天气快速服务的智能化支撑服务水平,提升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易造成山洪地质灾害的强降水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按照“1833”工作法要求,发挥气象在防汛工作中的先导作用,加强与党政领导沟通,做好预警前提醒服务,进一步完善“五段式”预报预警服务业务。 2.进一步提高公众预报服务水平,做好特色气象服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产品,加强和完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服务载体,拓宽服务领域和覆盖面。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为广大市民生产、生活和安全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结合余姚实际,聚焦农业气象、气象科普重点领域,提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气象智能化精细化靶向服务能力。 3.持续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联合市水利局,排查小流域山洪区域监测盲点并做好针对性监测设施建设,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共同分析研判,从而准确掌握小流域山洪风险。加强山洪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联合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宣传,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我市农业气象观测综合水平,针对多种经济及特色作物开展全生育期观测服务。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地方防灾减灾相关工作,运用火箭弹、烟炉、燃气炮等多种手段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持续挖掘余姚气候生态品牌价值,发挥气象优势为余姚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气象力量 4.建立“气象×农业”服务新模式。结合气象监测数据(如气温、湿度、降水等)和农场内作物的生长数据(如生长周期、土壤湿度、养分需求等),农业种植户能够更精准地制定种植计划和管理决策,优化灌溉、施肥等农事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通过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做出防范应急措置,降低作物受损风险。 5.打造具有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智慧农业气象”研学点位。通过实地研学的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智慧农业气象的应用与实践,了解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如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其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认识。同时利用综合气象观测站,通过结合“自动+人工”观测,让参与者对气象观测体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6.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交流沟通,同时在各项工作上多作努力,多汇报多反馈,争取年底考核取得满意的成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加强年轻人员的进修培训和素质提升。 (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以项目促发展,完成“余姚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谋划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为新时期我市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提高气象社会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雷安全监管制度及流程,深化易燃易爆等场所防雷安全监督检查,全面提高防雷安全监管水平。 (四)加强党的建设与学习教育 1.以党建为统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意识形态教育。持续推进模范党支部的创建工作,突出党建业务融合和党建品牌效应,切实发挥“五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的远程培训计划和宁波市局内部访问进修计划,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和业务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