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 |||||
| |||||
卢雪聪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四明山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建议》已收悉,现将意见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明山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工作,2月28日上午,召开余姚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推进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工作,审议通过了《余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行动方案》,提出了建设八个先行地目标任务。下步,在强化政策争取力度,积极向省、宁波市级有关部门建议,呼吁四明山区域享受浙江省26个山区县共同富裕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谋划努力。 一、坚持特色引领,加快打造绿色经济提效先行地。一是抓精生态农业。以四明山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依托,围绕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进一步做大做强柿子、樱桃、茶叶等老区精品特色农业,鼓励扶持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产业,发展壮大香榧、山核桃等花木替代产业,着力构建老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竹(笋)、猕猴桃、蓝莓等老区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鼓励生态农业平台主体发展,重点培育天一活性炭、宁波森鑫蜂业等一批老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政策补助,推出技改项目,促进平台主体设施设备改进、工艺水平提升。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和发展模式,提高生态化、数字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能。推动老区竹质、花木、瓜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大相关适用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二是抓深文旅融合。深化拓展特色乡村产业多种功能,持续深化横坎头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精心打造梁弄红色古韵休闲线等一批省市级特色乡村旅游线,优化提升梁弄“特色小水果”、大岚“万亩高山云雾茶”、鹿亭“千亩特色林下经济”等一批特色农业精品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题农旅融合示范点。规划发展红色研学、红色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推进红色记忆馆、红色文化互动体验中心、军事乐园等项目,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红色文旅融合新IP。抢抓时尚运动产业风口,积极培育户外赛事品牌,重点打造“运动四明”旅游IP,高标组织骑行、越野跑、汽车拉力赛等运动休闲活动,全面提升中国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挑战赛等品牌赛事参与面和影响力,推动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三是抓好项目牵引。创新运用生态导向的EOD开发模式,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以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全域统筹,加快推进梁弄镇强村富民片区(美丽田园)、“梅溪谷”、四明山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四明山天文小镇、四明山索道等项目建设,谋划启动东岗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带动作用,奋力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二、坚持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品质魅力提升先行地。一是聚力护好绿水青山。坚持保护优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未来五年四明山革命老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县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土壤污染防治效果显著,森林覆盖率逐年攀升。丰富老区清洁能源生产方式,谋划推动渔(农)光互补独立式光伏电站、宁波朗辰新能源有限公司50MW/100MWh独立储能电站、大岚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快构建以光伏发电为主的老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厚植老区生态优势,聚焦零碳先行,打造在碳汇能力提升、居民低碳生活等方面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低(零)碳镇村,充分发挥森林、土壤等固碳作用,提升老区生态系统碳汇储量,探索实施碳权交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二是聚力推动协调发展。高水平编制“多规合一”全域村庄规划,以整体提升、普遍受益为要求,深化全域党建联建,推进片区规划联体,促进片区产业联动,强化片区社会联治,积极推行强村带弱村的抱团发展新模式,构建“老区共富、百村精品、千户示范、全域美丽”的乡村整体布局。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到2023年底全面完成陆埠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验收,积极谋划四明山区域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村庄整治、旧村复垦造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要抓手,实现“五位一体”联动治理,打造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老区样板”。三是聚力打造共富单元。始终坚持“一统三化九场景”理念,持续推动组团式、片区化发展,围绕“1352+N”总体架构,按照“谋划一批、生成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工作机制,一体化推进老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进一步加强与全市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联创联建,推动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共富愿景在老区精彩呈现。四是聚力优化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老区农村规模化供水“应通尽通”工程,未来3年投资6.65亿,助力打通老区供水“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老区群众用水需求,让乡亲们喝上放心水、用上安心水。持续推进老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设施改造,2023年全面完成梁弄镇汪巷村、鹿亭乡中村村等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大岚镇大俞村等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改造,深入推进四明山镇茶培村、大岚镇雅庄村、梁弄镇横坎头(红村路口、牛轭坵、小市岙、大岭下)等8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老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以“打通断头路、提升瓶颈路”为重点,以“畅、安、舒、美、富”为目标,构建“三纵三横六联六射”四明山区域路网,加速启动实施S8慈余高速延伸、S309余姚荷梁线余姚段二期、S204余姚至温岭公路余姚大隐至海曙段、大隐至集士港隧道等新改建工程,全力推进晓岚线二期、东岗山至姚江源头、灵溪至界牌头等主道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的区域交通体系。持续深化“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增加完善旅游厕所、驿站、停车场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持续开展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立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充电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全面实现老区镇镇通。持续提升老区乡村数字化水平,积极推动千兆光网、5G基站、移动物联网等数字新基建与城市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助力老区加“数”前行。 三、坚持强村富民,加快打造群众增收提速先行地。一是完善就业体系促增收。坚持就业创业富民,完善覆盖老区全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通过建立就业援助基地、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手段增加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重点帮扶,确保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推动老区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深化老区农民素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农创客培育,不断提升劳动者致富本领,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造,发展智慧农旅新业态,推进农村流通消费领域线上线下集成发展,加快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持续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二是盘活沉睡资源促增收。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连片流转、农业规模集约经营,有效激活闲置农房、林地等老区各类资源,持续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不断提升农村产权溢价率,促进老区群众财产性收入增加。三是坚持精准滴灌促增收。围绕茶、果、蔬、药、特种养殖等老区优势产业,开展示范项目引、经营主体带、农技专家教等组团服务模式,精准扶持老区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现增收。实施党员干部先进分子、骨干企业先富群体结对帮扶行动,深化市领导“五联五促”、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和乡贤结对、村企结对、企户结对等举措,帮助带动老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一起走上增收致富路。 四、坚持共建共享,加快打造公共服务提质先行地。一是聚焦老区“优养”下实功。按照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民生的总体要求,构建全面覆盖、普惠均等、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老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革命老区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全面推行“一键探视”,加快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线上线下融合、人才科技相辅的养老服务新格局。二是聚焦老区“优育”下实功。 拓宽适儿化平台,不断完善老区妇儿驿站、儿童之家建设布局,组织儿童不定期参与公益服务等活动,通过童眼看家乡、童声话发展、童心向未来,推动儿童融入老区发展,为儿童提供成长与展示的空间。稳步提高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孤困儿童健康成长。切实统筹托育服务资源,实现革命老区普惠托位全覆盖。三是聚焦老区“优教”下实功。以培育省现代化学校为重要抓手,不断改善老区办学条件,使育人环境日臻优化。发挥名师骨干领航作用,深化“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工作点”建设,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和星级班主任制度,激发老区教师队伍活力。开展市内名校与老区学校结对,组成教育共同体,带动提升老区整体教育质量。进一步探索革命老区教师待遇的倾斜政策,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让老区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建设,推进“姚优教”云课堂建设,助推教育共同富裕。四是聚焦老区“优医”下实功。开展村卫生室“三优三提”改造建设工程,打通公共卫生服务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老区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规范化村卫生室达到90%以上,老区乡镇均有1家及以上智慧化村卫生室。增加设置老区急救点,完善老区急救网络体系,通过运用5G+AI技术,开展远程智慧急救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区急救能力,切实保障老区群众健康。坚持和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全生命周期覆盖面。进一步探索革命老区医护人员待遇的倾斜政策,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助力老区医疗队伍建设。五是聚焦老区“优保”下实功。进一步推进老区全民参保登记工作,鼓励未参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老区农民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做好社会保险扶贫工作,落实“三类”扶贫对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增强对老区困难群众基础性、托底性保障。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进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迭代升级“医来兜”困难群众高额医疗费用化解平台。 分管领导:朱柯;联系电话:62738787 承 办 人:陈育明;联系电话:62702610 余姚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5月30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