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促进稳粮增效乡村振兴的建议 | |||||
| |||||
提案者:农业界组 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树立大食物观等有关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围绕农渔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国家、省、宁波市及我市,都相继出台了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确立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今年以来,我市将水稻小龙虾轮作、水稻澳洲蓝龙虾共作和水稻中华鳖共作作为三种主推模式在泗门、牟山、黄家埠等地试点推广,实现亩均产值10000元以上,水稻亩均收成550公斤以上,水产品亩均额外增收2000—10000元。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1.夯实产业基础,落实资金保障。科学制定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落实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银行、保险公司、农信担保等金融机构,推出“稻渔贷”“稻渔险”等保险与担保服务,缓解种养农户融资压力,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00余亩,位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2.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集体收入。支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整体发展、统一管理,对适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集体土地进行整合配置,集中力量加快培育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逐渐形成规模效应,适当提高土地流转经营费用,帮助村集体增加经营收入,并助力更多农户增产增收。 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土地流转还需进一步加快。目前,我市流转土地进行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难度较大,尤其在经过“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后,传统水产养殖业已有萎缩之势,若再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恐终将导致行业消亡。同时,镇、村干部及农户对稻渔综合种养认识不够,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因此,我们要通过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水产品产量、提升渔米附加值,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走向共同富裕。 2.种养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对象也就传统水产养殖户和传统水稻种植户两类,对传统水稻种植户而言,在种稻上是能手,但在水产养殖上却是外行,反之亦然。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是两门不同的科技门类,传统上相关性不强。如何将鱼虾等水产品与水稻在同一地块培育生长,合理避免各类冲突,科技研发和实践操作都需不断摸索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融合,需要我们创新谋变,通过学习、探索,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之发挥出1+1>2的作用。 3.稻渔种养品种仍需进一步培育。目前,各地水稻种植品种较多,但对具体哪些品种更加适宜与鱼、虾、鳖共养还需进一步试验;另外,水产优质苗种的本地化供应能力也不足,除甲鱼外,小龙虾、澳洲蓝龙虾都大量依靠从外地引入,这就导致运输成本升高、存活率降低,大大影响了种养农户的整体受益。 4.产业融合发展尚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从稻渔品牌的创建到种养产业链的打造等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于如何更加合理地创建一镇(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以稻渔为特色的农旅结合项目、推广传统农耕渔猎文化,促进乡村和美、人文融合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 接下来,我们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余姚特色、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之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农户投入自主化。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针对稻渔田块修整、挖沟筑埂、防逃防盗、水质监测等方面的。今后,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培育优质种质资源,发展农旅项目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都能覆盖受益,从而更加有效调动农户参与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加快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加强用地支持,指导稻渔种养规范化。在事先做好备案的基础上,严守稻渔挖沟面积不超过10%的红线,按标准进行挖沟、筑埂等基础建设,杜绝“重渔轻稻”“挖塘养鱼”现象,争取资规部门全力支持。这样,既能有效保护耕地,又能合理保障生产效益。 3.加速土地流转,促进稻渔种养规模化。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镇、村要在保持全局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对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区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水平。 4.加快技术培训,打破稻渔种养壁垒。要迅速与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院校的合作,组织种子、种植、水产养殖等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开展稻种、鱼种、防病除虫全程技术培训与指导,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稳定水质,不断提升水稻、水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推进种养技术创新、水稻品种优选和水产苗种繁育等技术适应性攻关,加快稻田套养水产品种本地化供应,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综合施策多点发力,迅速推进我市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提高水稻和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加快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有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