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公开领域 > 政协提案 > 2024
关于推动余姚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4- 11- 04 10: 55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政务公开科

提案者:文化艺术(体育、新闻出版)界组

民宿经济遵循“八八战略”指引,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市以促进富民增收、助力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具有余姚特色的民宿经济发展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2023年,我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国内一流的山地休闲度假目的地”等发展定位,为我市民宿行业发展提供更强引擎。我市现有证照齐全的民宿115家,其中,等级民宿10家(白金宿1家、金宿1家、银宿8家)、精品民宿20家,吸纳农民就业2330人。然而,与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市区、民宿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三方面瓶颈:

1.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审批管理权限权责有所错位。据文旅部要求,民宿“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但实际操作中,民宿申办经工商登记、消防通过特种行业许可证即可。我市文旅部门对民宿既无审批权限又无监管工具,却是作为主管部门,权力与责任“两层皮”,不利于品质管控。《余姚市民宿管理办法》出台多年,已与当前形势不相匹配,有待更新完善。

2.主题品牌不够响亮。我市没有以引流为目的的民宿品牌主题,规模化水平低、特色产品少,缺乏相应人才队伍支撑。而奉化“自在雪窦山•禅隐山水间”、松阳“旅居松阳”,能强化区域辨识度和吸引力。部分乡镇(街道)对于深化民宿品牌的主观能动性偏弱。比如,部分村落民宿起步早、基础好,具备深度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但民宿集群发展后劲羸弱。

3.专业营销不够有力。尚未拟定市场营销战略,较少细分人群、细分市场精准营销,未能积极梳理现有民宿群落特征以有效锁定目标客源。欠缺民宿专项富有成效的旅游推广活动,在目标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尚不明显。民宿从业者利用新媒体、大数据手段不足,营销方式较为落后。

结合调研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精准助推发展。

一是优化管理机制。在权责相当上,民宿管理可参照酒店管理,星级(花级)酒店由文旅部门管理,普通酒店由商务部门管理,确定等级(精品)民宿由文旅部门管理,普通民宿由其他相应的某一部门管理。在确定相应主管部门的基础上齐抓共管,加强民宿发展区域道路交通、智慧旅游、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强化资源配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生态红线、水源地保护等要求,布局建设旅游民宿。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有效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旅游民宿,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落实,细化“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机制办法,鼓励村集体利用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采取自主开发或合作入股等方式,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民宿项目。着力盘活民宿经济用房,根据项目开发需求,采取回购、租赁、置换、退出等方式有序盘活农村闲置房。

三是深化激励措施。出台民宿创新发展激励政策,优化民宿集聚区专项奖补和品牌民宿引进补助。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投入机制,对新建民宿在一定时限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建立民宿经济信贷扶持基金,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和示范明显的项目给予表彰奖励。发挥民宿行业协会作用,完善民宿建设、等级评定等标准规范,全面开展民宿等级评定和挂牌亮牌经营。

2、鼓励全域推进,扎实特色架构。

一是突破束缚,全域发展。完善《余姚市民宿管理办法》,特别是调整地理约束的条款,方便全市各乡镇(街道)不受“门槛”制约。将民宿经济纳入年度考核,激活乡镇(街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探索实施“一镇一品”精品示范工程。

二是树立品牌,统分结合。创建余姚民宿的品牌主题、识别系统。在“统”的基础上,注重“分”的个性化、品质化,形成一条主干、繁花满枝的统分有序格局。例如松阳以“有情感、有故事、有品质”的“山居民宿”品牌为“统”,而“分”上各村镇各有招数,像陈家铺村引入网红书店先锋书店,打卡者络绎不绝,民宿兴旺。

三是培育队伍,集聚智慧。积极融入国家“百村万人”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鼓励我市职业中学开设“民宿经营”相关专业,特别鼓励熟悉当地风情的大学生回乡就业。建议市级层面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有效促进民宿产业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

3、统筹系统营销,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加强“项目引流”。加强与全国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做好民宿推介和客源组织。推动民宿线上线下、城乡资源的要素整合,开放民宿的政府采购会议培训定点单位渠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推进农文旅项目和现象级文创产品研发,加强与农特产品营销融合,推出研学游产品,植入引进知名旅游商贸品牌及书吧、咖吧、茶室等休闲业态。

二是加持“特色文化”。围绕民宿“八个一”(“一个主题、一个主人、一个故事、一桌家宴、一个技艺展演、一份伴手礼、一个特色活动、一组服务技艺”)要求,强化余姚特色民俗和文化浸染,将注重以“卖床位”为主的经济效益转向到为游客营造“家”感觉,提供姚江文化、史前文化润养。同时,加强“售后服务”,畅通反馈渠道,建立悦心体验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快“新型传播”。提炼民宿文化,通过短视频、宣传片等方式,充分利用小红书、B站等OTA平台做好宣传推广。积极借助民宿推介会、短视频拍摄、民宿论坛、民宿IP设计大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形成美誉。赋予公交站牌、民宿路标等以“奇思妙想”,植入宣传乡镇街道的特色亮点,吸引客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