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公开领域 > 政协提案 > 2024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余姚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4- 11- 04 10: 51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政务公开科

提案者:科学技术界组

生产性服务业是保持工业生产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服务保障,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先进行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协科学技术界别组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分析研究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从发展前端先进制造业、突出自身优势发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园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2023年前三季度,余姚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14亿元,同比增长8.5%,宁波排名第4位,高于GDP增速3.3个百分点,拉动GDP上升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4.8%。总体保持平稳上升趋势,行业发展稳中有进,但总量规模小、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

(一)总量规模较小。总量174.14亿元占GDP比重为15.4%,与2022年相比仅上升1.2个百分点。

从宁波各县市区比较,增加值总量列第7位,仅高于宁海(144.12亿元)、象山(120.97亿元)和奉化(113.24亿元),占宁波大市比重仅为4.7%。

从全市服务业总量比较,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占服务业总量仅39.4%,龙头企业缺乏,亟需发展突破。

(二)营收规模比重小,盈利大幅下滑。从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年实现营收32.50亿元,同比增加12.4%,类增加值11.65亿元,同比增加42.7%;吸纳就业人员1.4万人,同比上涨85.8%,应付职工薪酬也同比上涨104.9%;但企业盈利能力的减弱,用工成本增加,导致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下滑严重,同比下降43.4%。分行业来看,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和货运仓储和邮政快递业营收下滑,分别下降14.2%和55.5%。

(三)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增加值增速“5升1降”。2023年前三季度,余姚市生产性服务业共涉及6个行业分类。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速较高,同比均增长14.7%,金融业同比增速13.6%,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批发业两个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8.9%和2.1%;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是处于下降趋势,同比下降5.0%,降幅较2022年扩大2.9个百分点。

2023年前三季度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行业

2023年前三季度 比上年同期增长(%)

批发业 470229  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53909  -5.0 

金融业 789877  13.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92014  8.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63459  14.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71922  14.7 

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工业发展动能不足,拉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有限。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服务的同时也依托工业生产而发展。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及疫情影响,我市工业经济陷入了发展低谷,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减缓。1-9月,我市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三大产业同比增速为6.5%,6.1%和3.7%,分别低于宁波平均3.6、1.9和3.4个百分点,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产性服务业量级提升产生较大影响。如,反映明显的东方物流等运输仓储行业,今年二季度进出货物总量同比下降近三成、中小微物流企业处于亏损边缘,生存压力大增。

(二)与制造业共生互动不足,协同发展有限。按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经验数据, 每一元制造业增加值需要一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但2022年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602.68亿元、174.14亿元,对应的比例为1:0.3,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缺口达70%以上。同时,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知识技术含量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服务能力。目前,仅移动公司、威尔科技、飞图自动化等少数企业能提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尤其是公益性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缺少,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受限制。

(三)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创新内生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加入。当前,我市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但仍然缺乏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专门培训机构,专、特、新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跟不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我市目前无高校,现有的塑料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等平台机构还未完全发挥出应有作用,研究成果在本土企业中实现转化和应用较少;培育的人才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所需匹配性也有待加强,大量中小企业无法借力平台服务的东风。同时,本土企业家老龄化、管理思维定势,结合外部环境应变不够,新生代企业家代际传承与专业化创新管理还需全面提升,企业由生产数据管理转向价值挖掘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境况。

(四)政策针对性不强,扶持力度不足。我市制定政策门槛较高、覆盖面有限、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符合优惠条件的企业少。同时,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奖补力度不够,支撑保障不强、政策延续性不足,新旧政策接续存在空档时期,相较企业发展而言,不利于企业长远规划,政策扶持也显得杯水车薪。此外,部分政策优惠偏向于招商企业,对本土企业倾斜不够,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帮扶有限。以现代物流业为例,政策优惠偏好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扶持缺乏针对性。尤其是现在处于经济下行时期,要求企业每年营收增幅达到30%不符实际,政策优惠看得见、拿到难。

(五)自身优势发挥不明显,杠杆撬动不够有力。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杠杆作用,但部分企业认识不高,就现下如何撬动企业增长“拐点”存有疑虑、踌躇不前。以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为例,部分企业转型数字化工厂热情低、数字化水平认知不足,对数字化转型还局限于概念,政策拥抱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服务业杠杆撬动作用难以快速体现。与其他先进县市区相比,我市数字化工厂的转型进度已落后,目前数字工厂培育名单仅有舜宇光学一家。此外,已尝到数字化转型甜头的标杆企业带领不强,在场景应用宣传引导和示范推广数字化转型上还缺少站位、高声纳喊。

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潜力、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物流仓储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更好地赋能我市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以先进制造业助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一方面,需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制造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及后端商贸流通环节拓展,将产业链向中高端推进,重点推动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扶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形成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挥优势,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我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应调整传统结构,优化服务于新经济、新动能释放。一要强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服务智能化发展,提升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提高新经济能级水平。二要牢牢把握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互促关系,数字创新链与传统产业链的相融关系,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高质量均衡发展。 三要科学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着力促进资源链条有效流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力推动高新技术行业、数字型企业发展,持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三)积极探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硬核要素”。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市的塑料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等已入驻科研机构的先进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大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按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培养人才。二是要积极促进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合作与实习对接,将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降低企业招人后重新培训的成本,加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磨合时间。三是要在人才结构上进行优化,引导企业学习国外同行业经验,形成梯队式人才培养和储备结构,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四是引进省内知名高校,在城市本土联合办学,建立分校,服务产业强市。

(四)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一要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例如,物流业的土地税减免政策、土地购置优惠政策、服务业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等。同时,降低扶持政策门槛,向本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惠及,为企业发展助力。二要搭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各自的“信息孤岛”。平台建设不仅适用全市绝大多数的企业用户,还可实时发布相关部门的政策信息,鼓励物流电商平台、金融服务等各类社会化互联网平台链接,支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相关内容查询及企业需求发布。通过整合集成,打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资本间的供需对接,缩短产业之间距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效融合。

(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应当作为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资也应当对企业进行甄别选取。一是尽最大力量引进有一定服务业经验、与先进服务业国家有过合作的头部企业,重点带动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专业服务。二是光电产业园、机器人小镇等园区部门要加大对入驻配套企业在落户生产、产业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进一步提升塑料城、裘皮城、五金城等专业平台的孵化能力,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持续激发服务新动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