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公开领域 > 政协提案 > 2024
关于多措并举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助力余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24- 11- 04 10: 50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政务公开科

提案者:无党派人士组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截止2023年11月,余姚市共有技能人才25.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 8万人。全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随着我市制造业产业升级,各类制造企业逐步步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阶段,设备智能化、自动化,产线数字化、柔性化,将成为生产新常态。新技术提出新要求。过去传统的焊工、钳工、铆工、管工等工种已不能满足当前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的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更契合我市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需要更综合的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断档,正在成为制造业升级另一个被“卡脖子”的领域。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多元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有限,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培养动力不足、认识不深、投入不够;培训机构能力不足以满足企业和劳动者需求,存在师资队伍力量弱,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培训效果与企业用工需求仍有差距;我市目前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有限。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公办职校5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24家。专业的培训基地、培训学校数量较少,师资有限。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激励不足。高级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及通道不够畅通,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成效微弱。高级技能人才收入不高、待遇保障较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能型岗位的社会认可度。与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比,高级技能人才仍存在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为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速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加大培训资金直补企业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建立职工培训中心、行业性职业技能培训联盟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权下放企业。鼓励培育一批优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制定或适当提高高精尖新工种培训补贴标准,打造技能培训品牌和优质劳务技能品牌。

二是持续优化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协同推进高级技能人才培育。要充分调动政校企三方优势互补,推动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联合体。一方面,建立院校学生常态化进企业实训锻炼模式,让企业文化融进校园、学生认同企业,为企业留住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建议由产业主管部门汇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由人社、教育部门对接有培养能力的技能院校、高等院校,协调企校双方围绕我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设置专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与课程编排及讲授全过程,并提供实践场地支持,形成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服务保障配套体系。引导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或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单独的技能津贴,对取得高级工、高级技师,并在相关技能操作类岗位工作的技能人才,发放一定额度的技能津贴。建议对全市高级技能人才建立跟踪档案,定期对这些高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高技能人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同时,对高技能人才在优惠购(租)房、安家补贴、子女教育、落户和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更多保障,切实提高政治、经济、社会待遇。

四、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断完善以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工作贡献,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加强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加大宣传力度,表彰、宣传一批为制造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才人,持续加大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引导全社会重新看待技术工人,尊重技术工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