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为源 走数智之路 | |||||
-----数字余姚2023印记 | |||||
| |||||
2023年,遵循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贯彻“数据二十条”,紧紧围绕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和数字强市建设,以惠民、强基为方向,优政、兴业为目标,推动数字余姚建设稳中向好,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贡献力量。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1.物联融合不断丰富。汇聚智慧急救、智安小区、智慧城东路等19441台设备接入物联融合赋能平台,态势监测、智能分析等能力进一步提升。 2.安全底线不断巩固。实施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升级工程,优化网络和安全设备,部署新一代防火墙、负载均衡、上网行为管理、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等软硬件设施,强化安全监管,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检查,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二、挖掘数据要素价值 1.推进区块链试点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任务,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共享。道德银行已累计入驻市民超65万,月均访问量超2万人次;已授信54110用户,授信金额206亿元。 2.成功入选浙江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余姚市第一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场景和运营主体,完成宁波首例公共数据(金融领域)价值变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进入实质性阶段。 3.开展数据产品创新。“区块链无钥签名技术在数电发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在2023年浙江省数据治理与创新应用大赛中取得佳绩;“两癌优筛”“桩桩通乡路”“榨菜不菜”3个作品分获宁波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4.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完善六大机制,推行“政府主导、国资主体”的数据要素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快数商企业孵化。推动江丰生物、农商行等数商企业开发数据产品与服务,挖掘数据价值,服务实体经济。 三、提升数据服务质效 1.完善专题库建设。将省市回流人口数据与本地数据融合,生成200余万条实有人口数据,16万余条实有法人数据,不断丰富本地基础库、两人库。 2.支撑惠民应用。构建“医保+医药+护理”数字化闭环管理服务新模式,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数据资源和算力、算法支撑服务实战实效。“未来乡村医保到家”数智平台汇聚融合219万余条医保、健康等信息,助力人员管理更精准更有效。 四、建设数字应用场景 1.打造“姚安宝”智慧应用。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精准管控出租房屋风险隐患,对厂中厂、沿街店铺、养老机构等进行扩面管理,实现“多端检查、及时预警、多跨处理”,打造灵活、智能、精细的安全监管模式。 2.开发“管塘渣”智慧应用。针对塘渣非法挖采,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部署算力和视觉智能算法实时发现违法行为,实现精准分拨,协同处置。 3.推进社区“智理”。一是持续深化余姚市全域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夯实数字底座赋能单点建设,支撑三个未来社区通过验收。二是推进智安小区建设。智安小区涵盖18个乡镇街道402个小区,零案发小区实现90%以上。 4.深化“四明红”场景。推动四明山革命老区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出村进城,化解老区特色农产品不特、品牌影响力不强、消费市场偏小、产量与销量底数不清等问题,促成产销对接,助力共同富裕。 5.开发“一键探视”民生应用。聚焦独居老人生活不便、无人照料等问题,通过智能感知、数据分析和移动响应等方式,打造独居老人关怀新模式,服务和管理端实时掌握独居老人安全状态。截至2023年底,已接入老人用户数251位,志愿者、监护人111位。 五、优化数字政务服务 1.搭建线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梳理60余项服务事项,搭建14个业务板块,以增值服务资讯、政策和线下企业综合服务事项为主,统筹服务资源,推动企业办事信息、应用、网站、移动端等向平台整合。 2.优化政务服务办理。线上线下“一网通办”率达99.9%。持续推进涉企事项办理优化和“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建议申报。 3.提升服务事项用户体验。推进“浙里办”升级优化和门户网站栏目改版,推进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提升用户黏度。市政府网站荣获2023年度中国优秀政务网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