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我为您骄傲 | |||||
| |||||
远远地,我就看见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蓝天白云下,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巨鸟,栖息在连绵起伏的四明山麓,屹立在青绿无垠的姚东平原。 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此时,是一年中的夏至日,阳光灿烂,我与参加“沿着运河去看海”活动的伙伴们,从城区坐船沿着姚江向东而行,经过丈亭三江口后,很快就到了河姆渡遗址。站在河姆渡口的小山丘上,远眺博物馆,古朴、雄浑、苍劲一股抚今追昔的情怀油然而生,心中不由得激情荡漾,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向了远古的岁月。 河姆渡文化灿烂的第一页揭开得相当偶然。1973年6月,当地群众在建造一座用于防洪排涝的翻水站时,几把锄头与镐,掘出了大量的黑色陶片、古动物骨骼和木建筑构件。正是这些遗存,使沉睡了七千年的遗址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因此,我说,河姆渡是“我们人类迈向文明的起点”,尽管风雨沧桑,它在地下沉睡了七千年,但它的价值永远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辉煌史诗。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当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告别刀耕火种,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耕耘出了一方养育自己的水土。狂风暴雨的侵蚀,雷鸣电闪的恐怖,猛禽走兽的袭击,洪水野火的威胁,先祖们顽强地抗争着,一步步走出了野蛮,走向文明……那座巨大的雕塑可以作证,它面向姚江高高矗立着,上面那块半月形的巨石上,刻着“双鸟朝阳”的图案,两只鸟把头伸向上方,护围着那轮熊熊燃烧的烈日,线条是如此的质朴,且又充满了力度,再配以黄泥一样斑驳苍黄的色彩,仿佛是祖先留下的手迹,在注释当年沧海变桑田的艰辛与苦难。巨石下面是洞,象征着“人类从山洞走向平畴的足迹”。是的,河姆渡人是第一批走向平畴开拓自己天地的勇者。这一步,我们的祖先迈得何等漫长,何等艰辛,又何等坚定!面对雕塑,我们不由得产生了对祖先伟大气魄的崇敬感,胸间顿时充满了浩然博大之气。 姚江水很开阔地朝东流去,四明山苍翠地绵延着,姚东平原到处是青青的秧苗绿油油的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随着河姆渡博物馆的开馆,一个有仿古意境的“原始部落村”已临江落成;当地关于“旅游兴镇”的计划也随着芦山古寺等风景点的开放付诸现实。河姆渡人开创了人工栽培水稻的辉煌历史,如今他们的后裔又培育出的“河姆渡黑米”、“四明十二雷”名茶、河姆渡蔺草,也同样声名日扬…… 面对这一切,我情不自禁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从来没有如此惊叹的凝望/从来没有如此执着的守护/日月星辰,云卷云舒/风霜雨雪,花开花落/在每一个被时光温暖的日子里/清丽的骨哨声拍打着泱泱姚江水/我的眼睛在崇敬中被泪光点亮/河姆渡,我的家园/我凝望着你,我守护着你/“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声召唤穿越沧海桑田悠悠而来/奏响了人类最初的希望和梦想/一把把带柄的骨耜/耕耘着七千年史前文明的灿烂/一只只鯬黑的陶罐/浇灌着七千年远古文化的深厚/一垄垄绿油油的稻菽/摇曳着七千年生生不息的辉煌/一间间干栏式的木屋/孕育着七千年百折不挠的荣光/1973年的6月/在沉睡中等待了七千年之后/这个华夏最古老的原始村庄/被一把锄头和锹镐突然敲醒/破土而出的文明火种/瞬间燎原了整个神州大地/一个历史纪元悄然刷新/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郑重写进了新中国的教科书/河姆渡,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名字/从此在日月沧桑中耀古烁今/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归去来兮/是的,从来没有如此惊叹的凝望/我的脚步布满远古的光芒/今天当我从骨哨声中走向您/当我的双手在您怀里落地生根/我看见篝火一支支辽阔起来/陶罐从圣洁的水里浮起/还有什么能比粮仓更加温暖/朴实的火穿过根/燃烧着一路金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听见/向着太阳飞翔的双鸟在纵情歌唱/歌唱稻作之源的又一个丰收在望/歌唱人类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冉冉升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