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土”共治 “清净蓝”共享 | |||||
我市着力增添“美丽余姚”绚丽底色 | |||||
| |||||
前几天,市内外众多天文爱好者齐聚四明山镇仰天湖公园,观赏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宁波市天文协会副秘书长桂彬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雾霾高度是500米以内。以前,在四明山上,比如海拔600多米的姚江源,天空也总是灰灰的。如今,只要天气晴朗,四明山天空会比较通透,适合观测天文现象。 事实再一次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紧扣高质量绿色发展总要求,系统治理“水、气、土”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打造“美丽余姚”新名片。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市积极实施空气质量强基提质行动,深化重点涉气产业系统整治,严格做好城市面源污染巡查治理,强化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今年1-6月,我市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综合指数为3.48,在省内县级城市排名中前进了4名;优良天数比率为90.1%,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4%;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被评为省清新空气示范区。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饮用水源地整治,累计关停搬迁饮用水源地上游工业企业(加工点)617家,二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已实现全部关停。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20年至2022年期间,我市完成了全市35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其中中意宁波生态园和小曹娥园区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强化姚江断面及入海河流水质提升,全面完成42个入海污染源排口整治提升,今年1—6月,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姚江一级支流水质优良率达79.3%。 此外,我市全力打好清废净土战。建立完善工业固废收运体系。推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运体系建设,目前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已覆盖1230家危废签约企业;完善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处置体系,在原2家分拣中心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业固废“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完成了10个村级一般工业固废收运点建设,固废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聚焦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美丽余姚”建设。实施生态环境重点专项整治五年规划,编制完成《余姚市生态环境重点专项整治五年规划》,精准化指导推进未来五年全市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产业经营开发一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全力谋划推动四明山区域EOD项目,预计投资约28.69亿元,该项目已通过宁波市级评审并列入市级试点储备库;强化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已启动实施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对重点区域内生态系统、重点物种等进行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为生物多样性的正确评价、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