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三农服务 > 三农动态
汪志强:嫁接技术带富一方群众
发布日期: 2023- 05- 25 15: 29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如果不把这些细枝条剪掉,肯定会影响今年的产量……”梁弄镇汪巷村的西山脚下,种植户陈庆忠正在果园里忙碌着,他要将桃树新发出来的枝条修剪掉。陈庆忠家种植了桃子、梨头、樱桃等小水果,年收入4万多元。“这多亏邻居汪志强20年前把我领进了水果种植的门。”陈庆忠感激地说,“最开始,他义务帮我嫁接,后来又手把手教我嫁接技术,现在我也能教别人嫁接了……”

让陈庆忠称道不已的汪志强,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嫁接专家”。早在2001年村里成立水果种植合作社,准备发展村级小水果产业时,汪志强就自告奋勇入社,用自己30多年来练就的一手果树嫁接技术,帮周边小水果种植户嫁接果木,传授嫁接技术,带动村民致富。

初夏时节,枝繁叶茂的杨梅树和桃树已经悄然结出青涩的果子。汪志强仔细查看一番果园里前不久刚嫁接好的果苗后,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接穗、削好砧木、嫁接处理,绑缚包扎……一个个娴熟的动作上下翻飞,短短一两分钟,这位“嫁接专家”就完成了一株果树的嫁接工序。“惊蛰之前嫁接樱桃,惊蛰一过就嫁接桃子、梨头,之后10-15天嫁接柿子,杨梅一般在4月中旬嫁接……”说起小水果嫁接,75岁的汪志强掰开手指头,滔滔不绝。“嫁接时间一定要掐好,这对提升嫁接果树的成活率至关重要。”汪志强说。

汪志强告诉记者,自己的果木嫁接技术是40多年前跟邻村一位老师傅学的。当时,他只觉得自己可以多一个技能傍身,没想到果木嫁接手艺会像如今这样派上大用场。依靠果木嫁接技术,他种植了3亩桃子、2亩杨梅、0.5亩樱桃,一旦哪种水果口味变差了,他就及时钻研嫁接技术,将口味更好的品种嫁接到果树上,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嫁接是一个考验眼力和体力的技术活,讲究把控的力度和精度,稍有不慎,结果就会千差万别。在汪志强看来,杨梅苗的嫁接最考验嫁接技术。杨梅树嫁接成活率低,往往一刀削下去就决定了成败。有一次,附近果园的农场主找来外地的农技员对自家杨梅树进行嫁接,但到了挂果的季节,杨梅产量寥寥。一筹莫展的农场主请来汪志强对果树进行“把脉问诊”。原来是嫁接时削接处用刀太深,直接影响了杨梅树的生长。哪些枝条剪掉、哪些留作嫁接、怎么嫁接,通过汪志强的一番“手术”,最终这些杨梅树迎来了新生。“没有他的嫁接技术支撑,就没有全村小水果产业的兴起。”村民都这样评价汪志强。近十年来,汪志强每年要为乡亲义务嫁接各类果木500多株。

村民们都知道汪志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嫁接10株以下果木免费,超过10株后,每株象征性地收点误工费。每到果木嫁接时节,乡里乡亲若是遇到嫁接技术难题,汪志强往往舍弃自家的农活,有求必应。寻、切、削、插、裹……每次有人请教嫁接技术,汪志强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从不收费,有时还给前来向他学习技术的村民管饭。按照他传授的经验,村民们嫁接小水果的成活率高出许多,其中,樱桃、栗子的嫁接成活率可以达到100%,桃子、柿子嫁接成活率在90%以上。如今,汪志强不仅培养了7名徒弟,也成为了汪巷村首批入选“孝善之家”的文明榜样。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加入到小水果种植队伍,汪巷村开启了小水果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