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工作进展
以前拼命想跳出“山门” 现在发现家门口“真香”
“植物工厂”助力浙东红村振兴共富
发布日期: 2023- 04- 24 14: 24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以前拼命想跳出‘山门’,现在发现家门口‘真香’!”21岁的叶瑶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梁弄人,曾当过“杭漂”,做过带货主播。今年即将大专毕业的她,早已定好了就业目标:回到家乡,以“新农人”的身份,做绿水青山的“合伙人”。

给这名“00后”姑娘强大就业底气的,是梁弄镇横坎头村新建成的江丰蔚蓝智谷“数字农业植物工厂”。

这几天,“数字农业植物工厂”一期大棚内,一株株绿油油的水培蔬菜长势喜人。小松菜、茼蒿、菠菜、生菜、小青菜……放眼望去,十余种蔬菜“种”在泡沫板的“圆孔”内,有的已经20多厘米高,有的才刚发芽,时不时还能听见底下一片“哗哗”的水循环声。

一株水培蔬菜,从培育种苗到长成植株需要一个月时间。挑选出的蔬菜种子首先要放在恒温恒湿的空间内进行育苗。育好的苗株移至温室大棚里的“全四季科技种植栽培床”上,固定在PP板的圆孔内。板内的营养液过滤后可以循环利用,确保蔬菜根部有充足的营养。

“水培蔬菜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主要靠根部吸收营养液里的微量元素生长。我们平时需要观察菜叶和根系,来判断其成活率。”叶瑶瑶说。

说是“种”,其实也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情。“数字农业植物工厂”集智能、低碳、高效于一体,借助温室智慧种植系统,实现了“育、栽、采”全程机械化。

记者在温室大棚内看到,传统种植的挖穴、播种、覆土等种植环节已大为精简,除了落秧和采收等少数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操控相关设备的按键,就可以实现对蔬菜生长的轻松管理。“系统自动全天候运行,浇水、施肥都由自动化仪器来完成。

六七名村民只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性工作,就可以完成收割、包装等工序。”叶瑶瑶说。

“数字农业植物工厂”占地30亩的温室大棚覆盖着厚实的双层保温膜,拥有90%以上的高透光率,密封和保温性能优良,节能效果明显。据横坎头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慧介绍,依靠自动精准施肥机及温控系统,大棚内拥有蔬菜最适宜的温湿环境,工作人员在里面劳动时体感也很舒适。夏季酷暑时,温室内比室外低十几摄氏度,而冬季低温时,温室内却温暖如春。此外,高效实用的半自动化设施可以优化作业空间,工作人员不必弯腰即可劳作。

把科技与“狠活”同时收入囊中的“数字农业植物工厂”经济效益究竟如何?蔡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相较传统土壤种植,水培种植能节水、节肥95%左右,且营养有效吸收率也高出了不少;另一方面,水培蔬菜的产量约为传统土壤种植的8倍,以菠菜为例,土壤种植一年只能收两三茬,而水培种植却可收19-20茬,亩产量可达70吨以上。“不但产量上去了,而且蔬菜的品质只增不减。现在我们的亩产值为四五十万元,之后的二期大棚还将陆续种植不同品类的蔬菜瓜果。到时候整个工厂的培育品类可达60多种,年均销售额预计在1000万元,将进一步带动浙东红村的农业发展。”蔡慧说。

横坎头村“数字农业植物工厂”投入使用一月有余,棚内的12种蔬菜就已实现量产。为此,横坎头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开拓销路。目前,第一茬水培蔬菜已通过相关配送网络供应到江浙沪大型品牌商超和网络电商平台。无污染、品相好、口感佳的水培蔬菜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大家都知道梁弄革命老区的生态环境好,横坎头村的旅游发展势头也旺,在‘植物工厂’工作,朝八晚五,待遇也不比城里差,所以爸妈也比较支持我的决定。”叶瑶瑶对记者表示,等过段时间游客多起来,她会重拾之前所学的视频制作和网络直播等技能,为家乡科技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光和热。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