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73455/2023-58615 | 内容分类: | 公告公示 |
主题分类: | 财政 | 发布日期: | 2023-02-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责任处室: | 市财政局 |
关于2021年度余姚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 |
为贯彻落实《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精神,市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国有资产报告编报工作,现将我市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2021年,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各级全资、控股子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共计132户,资产总额2261.78亿元,同比增长24.02%,净资产803.21亿元,同比增长36.14%。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情况 2021年,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182.14亿元,同比增长40.49%;负债总额28.50亿元,同比增长9.87%;净资产总额153.64亿元,同比增长48.14%。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情况 全市共有16个矿种,32处矿产地,许可有效期内的采矿权7宗;海域总面积19642公顷(按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林地总面积100.73万亩(含宁波市林场余姚部分);湿地总面积21515.89公顷(不含水田面积);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4个。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及成效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拓展经营板块,如舜建集团加速发展科技信息板块,在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进行投资、建设、运营和存量资产盘活,目前已投资1.8亿元,立项7个子项目。积极开发混改项目,鼓励国企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文旅、能源、餐厨垃圾处理、“市民云”等项目混改,舜建集团与宁波开投蓝城共同开发的“阳明古镇”商业板块一期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于2021年5月全面开街运营,吸引40余家新兴文化企业和文创摊位入驻。通过直接股权投资、注资产业基金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重点投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提高国企市场竞争能力,截至2021年底,全市国有平台公司共直接投资企业29家、投资金额25.39亿元;在投产业基金22个,投资金额12.66亿元,涉及企业70余家;已助力企业上市11家。推动政企采购云平台上线,实现市属国有企业货物服务采购电子化、平台化管理,使我市国有企业共享余姚市政采资源,促进国企采购规范、高效,降低采购流程的各项风险,树立宁波国企采购行业标杆。 2.国有企业监管有效提升。推进资产清理盘活,通过股权划拨、资产注入等方式,引导国有资本向重点企业、重要领域集中。今年已累计办理国资权证8件,公开拍卖房屋98处,累计金额3264.63万元。加快推进资产注入,不断增加我市国有公司的资产规模,降低国有资产负债率并提高融资能力。切实提升国有企业信用等级,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 AA+级国企 5 家、AA 级国企 4 家。其中舜财控股再次被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授予Baa3(投资级)国际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成为目前宁波市县市级中唯一拥有穆迪和惠誉“双投资级国际信用等级”的国有企业。着力加强国资国企日常监管,开展《余姚市属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办法》新一轮修订,制定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有据可依。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自行采购行为,提升自行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余姚市行政事业单位货物和服务自行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余姚市市级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为集中资产处置回收,规范资产处置流程,出台《余姚市行政事业单位废弃固定资产回收通知》。根据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以国务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修订了《余姚市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2.全面清查资产底数,资产管理基础加强。在2020年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全面清查的基础上,2021年对房屋土地资产进行了重点清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重点单位进行上门辅导,摸清我市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土地资产的基本情况。针对疑难问题由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单位讨论解决;对单位上报的报废报损资产处置申请进行审批,并指导单位做好账务处理;对房屋土地资产的处置意见与单位逐一对接,了解实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现已对40个部门116个单位的290份非货币性资产处置申请作出审批。持续做好权证补办,2017年启动权证补办工作以来已累计办出权证249件,涉及土地面积215.33万平方米,房屋面积99.36万平方米。 3.盘活运用存量资产,资产管理效率提高。根据清查结果,盘活闲置资产,2021年对清查中确定的经营性资产调拨到国资办并注入国企,助力国企做大做强。调剂使用闲置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配置资产时首先将闲置资产进行调配,其次才允许新购配置,践行厉行节约原则,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财政资金。 4.抓紧抓实常态工作,资产管理扎实有序。严格执行资产专项管理、分类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压实管理责任。加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资产管理。加强日常资产数据的填报审核,督促单位进行日常账务稽核。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重点环节监管及对各单位的监督考核,强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切实把好资产“入口关”、“使用关”“出口关”。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三线”划定工作正优化调整中,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已全面启动编制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规划体系,启动余姚市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研究编制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内容,推进重大片区规划修编调整,加强城市设计编制方案,完善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体系。按照南部大范围禁采、中部点线布控、西北集中开发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扎实做好矿产资源规划。 2.夯实管理基础,摸清资产家底。有序推进资源调查、确权登记、产权交易等工作,完成了三调验收工作,发布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公报。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4家持证石料矿中,1家已录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库,2家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入库验收,1家今年新发证的矿山正在按要求创建中;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46处需治理的废弃矿山目前已全部完成交工验收。全面推进林长制,初步形成了“源头化”“全域化”“网格化”的林业分级分区管理体系。广泛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彩化工作,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3881亩,森林抚育2108亩。启动新一轮“一村万树”五年行动,成功创建省“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宁波市生态文化基地3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1个、省级森林氧吧1个、省级森林人家1个。 3.多措并举,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盘活存量用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387亩、供而未用土地2393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083亩,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743亩。深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建设,继续深化 “土地超市”,全年二级市场转让土地137宗1540亩,交易金额14.9亿元。深化国土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做好一、二、三类开发区的节约集约评价。加强土地市场监测监管工作,全面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强化建设用地供后监管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土地储备统筹,统一出让管理,改革土地出让收入征缴分配体制。2021年新收储入库土地57宗,面积3010亩,累计已收储尚未供应的储备土地约8500亩。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政策,优化土地资产管理,全年实施标准地出让62宗3478亩,除负面清单外,宗数和面积比例均为100%。 4.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自然资源领域重点改革。严格保护耕地,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治恢复耕地功能工作,认真落实耕地有偿保护资金,推进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工作。实施土地整治,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推进规划全域管控、土地储备出让统筹、国有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多审合一”、政府数字化转型、不动产登记“一件事”等重点改革项目,提升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空间管治能力和便民服务效率。 三、推进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企业国有资产方面 1.国有资产质量有待提高。资产规模虽然很大,但实际能产生效益的经营性资产规模有待提高。 2.企业人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大量缺乏,尤其缺少资本运作专业人才。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方面 1.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资产信息准确性完整性有待提高,特别是有些单位对未确权的房屋土地资产,未在资产信息系统中登记或登记不完整;资产管理执行有待规范,部分单位存在账务处理不够及时、财务核算不够规范等。 2.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有待优化。从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控管理上来看,部分单位内控制度需进一步健全优化,内控制度的执行需进一步落实。 3.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度有待提高。部分单位资产管理意识不够强,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日常配置使用缺乏统筹安排。资产管理人员专业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方面 1.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理论支撑不够。自然资源系统对权益管理领域投入力量有限,主动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意识不强。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长期实行分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分头制定,带有部门倾向性,相关规划不统一、不衔接,甚至相互制肘,原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资源调查标准体系不一,自然资源数据存在重复交叉。 2.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仍有待研究。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较为稳定,但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较为突出。市域内耕地破碎化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城镇周边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较为零星破碎,质量相对低下。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规划手段对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做适当优化方面仍需加强研究。 四、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思路与改进措施 (一)企业国有资产方面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资产。继续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继续梳理盘活有效资产,将矿山、海涂、经营性林场等政府经营性资产逐步注入国有企业,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的集中度。 2.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运作好产业母基金,通过“母子基金招商”模式引入一批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继续加强国企信用等级建设,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构建新产业板块,着手谋划参与投资光伏发电项目。 3.健全工作机制体制,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全面落实《余姚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各项规定,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业务的国资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薪酬考核机制,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国有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全面推广使用,通过“制度+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储备、规范国企系统中层交流、开展国企职工业务培训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我市直属国有企业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国资干部政治素养、廉政意识和业务水平,为监管对象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强国资国企党建工作,将清廉国企建设作为工作载体,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对接,与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合。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方面 1.完善基础信息,夯实管理基础。通过资产清查完善相关信息,推行房屋土地资产管理卡,一房一卡,一宗土地一卡,统一编号,载明明细,作为单位入账管理依据,实时反映房屋土地变动情况。 2.优化资产管理系统,提高资产管理队伍素质。构建一体化的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动态化资产管理。加强对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3.强化日常管理,提高资产绩效。强化对新购资产的管理,支付资金的同时录入资产管理系统,对已竣工决算的在建工程及时转固,对已报废资产及时处置,并进行账务处理。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方面 1.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机制,探索自然资源区域准入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转化机制,建立、更新资产价值体系,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开展农用地基准地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城镇标定地价的编制和研究,开展城镇基准地价更新,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做好准备。 2.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体系与绿色持续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完善巡查台账,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问题发生。对严重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坚决予以纠正,立即恢复耕地属性;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的,限期恢复,确实无法恢复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划。结合自然保护区优化整合工作,统筹自然保护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