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802096 |
会议名称 | 市人大十八届二次会议 | 登记时间 | 2023-01-13 | 状态 | 大会期间 |
案号 | 96 | 案别 | 建议 | 类别 | 五、教科文卫类 |
性质 | 当年 | 代表团 | 小曹娥镇 |
领衔人 | 毛立波 | 附议人 | |
案由 | 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 |
内容建议及办法 |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设在群众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是村民最方便、最及时、最经济的看病就医途径。乡村医生承担农村大量医疗照护责任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是最贴近村民的健康“守护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逐渐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
以小曹娥镇为例,现有村卫生室13家、村医29人。规划内8家,场地由村里提供,设施、设备、药物由镇卫生院提供,享受市局拨付的2万元/家/年的基本医疗补助和镇里拨付的2万元/家/年的运营经费补助。由于镇级财政吃紧,2023年开始运营经费补助不再发放。有村医11人,均为60周岁以下,均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主要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两块工作,由镇卫生院负责对其培训指导、任务布置和季度考核,年收入5-8万元。规划外5家,属个人经营,场地、设施、设备、药物均自行解决。有村医18人,其中65-70周岁3人、70周岁及以上15人,均持有乡村医生证书,主要承担公共卫生一块工作,由镇卫生院负责对其培训指导和任务布置,年收入1万元左右。镇卫生院对村医的培训,主要通过召开月会和安排参加市里组织的年度培训和两年一次的考核开展。
目前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是投入不足,医生办公和患者就诊环境较差,空间局促,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村医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方面村医人才短缺,大部分村卫生室只配备一名村医,没有达到“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1名的比例配备村卫生室人员”的标准。另一方面村医整体素质不高,年龄普遍偏大,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村医待遇低、保障差。小曹娥镇29名村医均自费缴纳社保,负担较重;规划内的11名村医收入属中等水平,规划外的18名村医收入明显偏低,无法吸引年轻人接班,导致村医群体青黄不接、逐渐缩减。
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为有效缓解人、财捉襟见肘难题,提升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村卫生室硬件水平。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功能服务室,配全基本医疗设施、设备和药物,相关制度和流程上墙,提高接诊能力,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家标准化村卫生室。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村医待遇保障水平。落实村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制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办法,明确年度绩效目标、资金分配和使用规定,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落实村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项目资金,制定完善文件,明确资金分配标准、用途和拨付依据,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和考核激励,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补助资金拨付挂钩,督促村医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落实村医养老待遇提高政策,比如对60周岁以下的在职村医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对60周岁及以上的在职村医按工作年限给予生活补助。完善村医退出机制,对达到一定年龄的村医原则上要求退出岗位并发放补助,比如给予一次性补助。
三是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村医服务水平。建立县聘乡管村用的用人机制,鼓励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可将其纳入事业编制,通过提高待遇和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村医行业,逐步实现队伍年轻化。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比如组织在职村医进修学习,提升培训实效。鼓励在职村医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能水平。鼓励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的人员从事村医工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
|
主办单位 | 市卫生健康局 | 面商次数 | 3 |
答复内容 | 人大96 关于加强卫生室和村医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的答复(20230611160047).doc |
|
面商人 | 科室负责人 |
办理协商形式 | 登门走访 |
采纳情况 | 采纳 |
对建议 答复工作 | 满意 | 对建议 办理措施 | 满意 |
反馈意见 | 满意。主办单位市卫健局对该建议办理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分析、落实专人负责,还多次面商。希望把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村级健康促进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基本医疗满意度。充分肯定主办单位办理答复和落实情况的效率和质量,希望再接再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