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今日余姚
勇立潮头担使命 坚守匠心铸成就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河姆渡镇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2- 05- 06 08: 42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近日,河姆渡镇政府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河姆渡镇全体干部群众主动担当、冲锋在前的真实写照,凝聚着河姆渡人对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的殷切期盼。

万亩茭白育出“致富田”

初夏时节,河姆渡茭白进入采收季。一大早,在江中村一片大棚茭白田,种植户李如君身穿防水裤,穿梭在这片“绿海”中,将一丛丛成熟的茭白从泥土中拔起。不一会儿,田埂边铺满了新鲜白嫩的茭白。“品种好、天气帮忙,预计今年的大棚茭白亩产可达4000斤,平均能卖6元钱一斤。”这样的收成李如君很满意。

河姆渡种植茭白历史久远,是目前宁波最大的茭白种植区,全镇共1.5万亩茭白复种面积,茭白种植农户近2000户。早在2001年,该镇就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出产的茭白个头大、肉质嫩、品质优。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如何将小小的茭白变成一个大产业,河姆渡镇党委、政府持续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无公害环保种植,助力农民从田间地头增产增收。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河姆渡茭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那时种植都是单季茭白,上市时间只有两个月,且品质一般,加之病虫害,收益上不去。为改良品种,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在镇农技员郑春龙带领下,河姆渡先后选育、引进和推广了30多个茭白新品种。此后,该镇还试验成功茭白田套养甲鱼法,解决了福寿螺对茭白的侵害,取得种植、养殖双赢。

如今,河姆渡镇已形成一条颇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全年茭白产量达2.5万吨,产值超1.2亿元,茭白甲鱼的年产量260吨,产值约6000万元,万余亩茭白田成为河姆渡百姓的“致富田”。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走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近年来,河姆渡镇立足特色优势,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茭白、水稻、茶叶、杨梅等优势农业产业增产增收计划,重点布局茭白种质资源圃、茭白田甲鱼示范养殖基地等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深化实施茭白田甲鱼产销一体化创新提升工程,以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围绕强村、富民、增收目标,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探索共同富裕的发力点,加快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去年初,河姆渡镇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区域新建了土特产交易市场,集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展示展销、餐饮配套服务、临时停车休憩等功能于一体,开业一年多来,交易额突破300万元。茭白、甲鱼、米制品等具有河姆渡特色的农副产品成为抢手货,带动当地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让更多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党旗在风雨中高高飘扬

河姆渡镇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适合农业发展,但也常受到台风洪涝灾害威胁。河姆渡镇党委、政府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认真细化完善防范台风暴雨洪涝应急预案,强化预防和处置工作,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紧急状态下全镇防汛防台应急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1年7月24日,第6号台风“烟花”来袭,全市防台风应急响应升至Ⅰ级。河姆渡镇党委、政府调动全镇力量严阵以待,并提前调配沙子、沙袋等防台物资,召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集结备勤。

在江河水位暴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之际,河姆渡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奋力抢险,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镇群众牢牢筑起了一座坚强堡垒。

7月26日2时40分许,河姆渡镇翁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泉军接到村民汇报,暴涨的姚江水正通过围堰缝隙流进村庄……宋泉军立刻与镇工贸办主任徐晶一起赶到现场查看情况。

“围堰决不能倒,如果洪水通过缺口倒灌进村,后果不堪设想。”确认险情后,宋泉军立即通知值班人员迅速前来抢险。很快,现场抢险人员被分成两组,一组手挽手肩并肩用身体筑成一道人墙阻挡汹涌的洪水;另一组在人墙前面将沙袋靠围堰叠放,“摁”住水头。担心这样的封堵还不够牢固,宋泉军又带人来到不远处的家里,拆了6块门板和一张大圆桌,紧急搬运到抢险点,最大限度地防止围堰因漏水、浸泡而倒塌。

凌晨4时许,危险解除。为了观察除险“成效”,宋泉军和其他两人坚持留在隐患点实时查看。直到早晨6时,他们才赶回村委会。至此,宋泉军已经在防台一线60小时“连轴转”。

正是有像宋泉军这样的党员干部,把这场防汛防台硬仗作为检验初心成色的考场,用顽强意志构筑了一道道坚固堤防,更用自己在危急关头、危险时刻的先锋形象与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群众增强信心、渡过难关,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台风过后,该镇迅速筹集抢险资金近千万元,全力抓好灾毁工程建设和江堤薄弱环节整治,确保在1个多月后的“灿都”台风期间,全镇江堤安然无恙、平安度汛。河姆渡镇被评为2021年度浙江省防汛防台先进集体。

古渡乡村引客来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太阳神图腾、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杆栏式建筑。今天,河姆渡镇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乡村,以“显山、露水、见绿、留白”手法,规划打造与山水风光相依、与乡村文化相融的“茭美古渡”示范线,让这片古老的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这份美丽在传承中延续。

集古村旅游、水乡风光、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茭美古渡”示范线,全长5公里,将农耕文化印象馆、浪墅桥古村落、茭白种质资源圃、茭白田甲鱼养殖示范基地等“美丽节点”串珠成链,充分展现了河姆渡的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和生活之美。

在浪墅桥古村落建设中,河姆渡镇通过线路整治、绿化提升、立面改造、步道建设、生态河道治理和休闲公园等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打开历史与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通道,更好地复原了古村落传统风貌。建设中,坚持修缮与利用并举,最大程度保存和展示古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注重挖掘生活情景、传统习俗、民间工艺、宗族文明等文化元素,延续历史文脉、激活优秀传统文化。

美丽乡村,魅力绽放。河姆渡镇通过“茭美古渡”示范线打造,呈现出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游客明显增多,当地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着眼全域,坚持以点扩面,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美丽乡村示范线带动效应,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出发,深入挖掘示范线沿线其他各村特色,既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注重各村村貌相互衔接,融合发展,逐步重塑形成“一核两岙三岸”的美丽乡村新格局。此外,该镇还将锚定高水平建设浙东特色名镇的总体定位,高标准建设以富美、淳美、秀美、和美、智美为主要目标的“五美古渡”,走出一条具有河姆渡辨识度的共同富裕之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