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今日余姚
携手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浙东红村”结对帮扶“川西彝寨”纪实
发布日期: 2022- 03- 01 08: 43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春暖花开时,我们又相逢。昨天上午,一场主题为“重温回信精神 奔向共同富裕”的直播带货活动在我市梁弄镇和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镇同步举行,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三岔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走进直播现场,与主持人一起分别介绍两村情况和特色农副产品,网友通过收看直播,进一步了解梁弄笋干、五彩年糕、五彩面和乌金猪腊肉、乌金猪香肠、高山土蜂蜜等两地特色产品。

牢记嘱托谱新篇

东西部协作,兄弟般情谊。虎年春节刚过,横坎头村和三河村继续携手前行,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横坎头村是浙东红村,三河村是川西彝寨,两地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路远迢迢,但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村庄。

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大家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此前的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不畏严寒、长途跋涉来到三河村,与乡亲们一起围坐在火塘边,共同谋划精准脱贫之策。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去年5月,在新一轮东西部对口协作中,作为先富起来的代表,横坎头村与三河村“结对”。随后,两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党建引领攻坚克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横坎头村和三河村曾经都是贫困村。“横坎头率先发展以樱桃为代表的小水果产业,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逐步发展水果采摘、农家乐、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总书记给横坎头的指引也完全适用三河村。”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把该村的小康“锦囊”告诉了李凯。

如今,三河村也种植了川牛膝、花椒、生姜、冬桃等中药材和特色农作物。“两三年后预计脱贫户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还能带动采摘游和农家乐等产业。”李凯向记者介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今,三河村已是四川乡村旅游重点村。“我去三河村时发现,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蕴藏着大商机。”回姚后,黄科威召集村党委成员展开“头脑风暴”,并决定横坎头村和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方共同出资,在三河村竖起广告宣传屏,打通“客流”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渠道。

为让项目早日落地见效,去年11月底,在三岔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镇村两级经过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一个垭口放置一块广告宣传屏。“这是我们村和横坎头村的第一个合作项目,一定要选好位置,这个垭口是进村必经之处,视线停留时间长,效果肯定好。”李凯说,目前两块广告宣传屏(另一块放置在主要公路沿线)已经投用,并且有单位和企业正在与镇上洽谈广告投放事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三河村结对的总体思路就是摒弃以前给一笔资金、做一个工程的方法,而是给他们搞几个增收项目。”说起结对帮扶,黄科威的思路颇为务实清晰,“这是一种内驱式、互动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双方可以把各自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共享共建,从而形成新的资源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除了两块广告宣传屏,我们还把梁弄镇的‘户联码’做法搬到了三河村,目前已经做了第一期,下步将继续推进。”邱民波补充道。

据介绍,三河村的“户联码”系统是基于家庭户作为治理单元的城乡基层治理数字化系统,主要面向三类用户提供不同的数字化服务:一是为户主提供贴心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可向游客发布租房、农产品销售等信息;二是为网格员提供高效智能的数字化治理手段,可对每户家庭环境卫生、道德诚信、勤劳致富等进行评分,定期通过“新风超市”用积分兑换物质奖励;三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宣传,可迅速了解三河村和户主对外公布的信息。

“‘户联码’在三河村新村安置点试点推行后效果较好!”李凯欣喜地表示,群众通过这个平台销售小土豆80吨(东西部消费帮扶),金额达12.8万元,销售给游客的土鸡、乌金猪等农副产品超过2万元。

基层治理有成效,三河村硕果累累,去年先后获得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凉山州文明村镇、凉山州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户联码”系统今后将在昭觉全县推广。

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去年12月1日,在两地村民见证下,横坎头村和三河村通过云签约方式成立了合资公司——昭觉横河美丽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双方将在党建共建、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以及人才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推进产业强、村民富、新村美。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三河村将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打造红色教育主题旅游线路。”洛古有格是三河村仅有的几名大学生之一,辞职回乡创业致富后,成为共同富裕带头人,并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深有感触地说:“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人才是‘短板’。”

三河村求“才”若渴,横坎头村雪中送炭!6名彝族青年即将到横坎头工作学习。“晚上在红村剧场表演彝族歌舞,白天售卖凉山农产品和工艺品,闲暇时和村民交流水果种植技术,这是两村之间人员、文化、商贸和技术的一次全面交流。”对于彝族青年的工作生活安排,邱民波等横坎头村干部想得较为周到。

李凯说,到横坎头村学习的人选目前处于面试选人阶段,确定后将接受一次短期培训,3月有望成行。他们学成回来,一定会带回新技能、新理念,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彝族同胞住宿的房子都装修好了,就等他们过来。后续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拓展合作项目。”黄科威对合作前景充满憧憬和信心,“双方今后将互派工作人员到对方村里蹲点,并建立长效机制,这样即使十年二十年以后两地不再结对了,但是合作公司照样可以一直运营……”

铿锵同行,相伴始终。奋进在共同富裕路上,横坎头村和三河村信心满满,蹄疾步稳。

■链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位于大凉山深处,平均海拔2520米,此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8户共1273人,一度“穷得让人心痛”。如今,依托独特自然条件,三河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上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4615.5元提升至2021年的13678元,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