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建议及办法 | 一、建议案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包括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和公益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13年菲特台风以来的各次台风灾害和近两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类民间救援社会力量发挥了组织灵活、服务多样的优势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余姚举行的大型赛事或活动:如CHINA100越野赛、马自骑自行车赛、24小时公益跑等,民间救援队提供了应急保障,得到了主办方与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我们余姚目前有民政注册的民间救援队伍8家。2021年全年余姚民间救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参与队员 5000人次。在近期余姚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开展疫情环境消杀、防疫宣传、物资筹集运输、隔离点和核酸检测点辅助、核酸检测样本运输等工作。无论是在防疫一线还是在后方, 这些民间应急救援队伍以最美“逆行”向疫情宣战,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体现了民间社会力量的担当。但队伍发展近十年来,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瓶颈,制约和影响着他的发展。
二、问题和现状:
1、团队运行资金缺乏。目前余姚民间救援队伍的经费来源,一是来自捐赠(输血),二是来自每次保障活动的微薄收益(造血)。先说捐赠,队伍的发起人是第一批的捐赠人,大家凭着一颗公益心,组建了一支救援队伍,也成为了队伍的首批捐赠者。而来自民间的公益捐助,其实也是以队伍中队员的企业赞助为主,说白了就是左手的血液输入到右手中,也就是说,归根到底仍是自己赞助自己。这样的模式,可以坚持一时,但不可能长此以往,可持续性较差。再来说自我收益。救援团队每次保障会向主办方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可以解决队伍保障活动中必要的经费开支,这也只是队伍自己造血功能的雏形。这部分的经费,也只能维持队伍的当次保障活动而已,不能维持队伍的正常健康发展。
2、民间救援队伍专业化、组织化不足。虽然民间救援队伍中有不少队员具备了相关的应急救护、绳索救援、应急通讯、户外山地等相关资质,有一定的专业化素质,但随着新技能、新标准的出现,要求民间救援组织的一线队员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现有救援队伍中所有户外山地救援队员的相关技能和素质,都是民间救援队伍自己掏钱学技获取。目前的状况是,队员们有心进一步提升自己,但面对各类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技能培训,使部分队员望而却步;其次,队伍缺少规范化管理,组织化程度欠缺。
3、相关政府部门缺少与民间救援组织的沟通联络,缺乏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协调服务工作。特殊时期更是缺少协调服务机构,引导有关救援组织有序开展救灾救援活动。
三、建议和对策:
1、落实经费保障,奠定民间救援队伍发展物质基础问题。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疫情防控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明确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和标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探索制定政府购置救灾设备、装备提供给社会力量用于救灾的办法,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能力;对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发生的物资及装备损耗、人身保险等费用,可视情给予适当补助。
2、推进民间救援团体组织建设,提升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水平。相关部门能多形式、多渠道听取各类民间救援组织参与社会救援力量在政策指导、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演练等方式,特别是考虑给予适当名额,让民间救援队员参加“应急救援员”资格培训,进一步指导支持民间救援组织加强队伍建设。
3、加强政府引导,保障民间救援体系有序发展。一是加强沟通联络。业务主管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协调服务工作;在特殊时期成立临时协调服务机构,加强与参与救灾社会力量的联络沟通,引导有关组织开展救灾救援活动;二是研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评估制度体系,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救援工作的标准,对于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作用好、群众评价高、地方政府认可的社会力量给予适当的宣传和表彰,推送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
|